《游天坛杂诗赏析》
天坛山是王屋山北峰绝顶,在今河南济源。元好问于元太宗十年(1238)八月游天坛,作七绝组诗,此系第八首,咏山中飞瀑。天坛山的瀑布从很高的悬崖上飞落,坠于涧中响声雷鸣,很远便能听到。“湍气汹汹落悬崖”是瀑布的写真,读者不但能据此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情景,还能够想象瀑水在涧中化成湍流奔驰的情景。第二句从眼前实景写到传说,“见说蛟龙擘石开”,飞瀑自天而降和长流不息,都容易引起古人对龙的联想,民间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很多,看来天坛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诗人将传说揉进诗中,使瀑布具有了几分神奇的色彩,为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提供了依据。
既然飞瀑是蛟龙擘石造成的景观,那么水的来源就该是天池了。于是诗人就立刻将它与当时的旱情联系起来(原注“时旱甚”),从而生出一个奇想:“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如果单从字面看,诗人似乎嫌瀑布还不够壮观,恨不得倒倾天池,化作滂沱大雨,那时他将站在山顶云头,平视山下风雷交加的奇观。这是何等奇特瑰丽的景象,它简直可以与苏东坡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的诗句比美。然而诗人的用意还不仅在赏景,他的动机主要还在抗旱救旱,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当然,如果真有这样一场好雨,他也会站在天坛山尽兴观赏的。
元好问一生推崇师法的唐宋诗人,最推杜甫与苏轼。就在这样一首小诗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杜甫情怀和苏轼格调所产生的影响。
-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
-
《词林正韵》 念绸缪梦里,缱绻人间,寻个遐情。 藉手梳簪忆,故临歧旧事,惜惋长亭。 始终送了残酒,孤饮醉瞢瞢。 望道马于幽,帷裳以远,寸断难醒。 卿卿。解离许,寄白首犹然,多少笺缯。 两地阑珊
-
林下春将尽,池边日半斜。樱桃落砌颗,夜合隔帘花。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残杯劝不饮,留醉向谁家?
-
邅回二纪重为郎,洛下遥分列宿光。不见当关呼早起,曾无侍史与焚香。三花秀色通春幌,十字清波绕宅墙。白发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梁王。
-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周易·坤》,迁善崇德类名言句子
-
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柳风兼絮坠,榆雨带钱飘。泪翦兰膏尽,弦亏桂魄消。祓兰流水曲,游禊一相招。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① 褒
-
【题解1】 元和四年,旱荒严重,白居易和李绛上疏,不但请出宫人,而 且请蠲租税,宪宗虽然颁布免税令,但执行政策的贪官污吏仍然 急敛暴征。《杜陵叟》就状写了当时麦苗黄死、禾穗青干的 严重灾情,而官吏不顾
-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