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赏析》
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② :六国互丧 ③ ,率 ④ 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⑤ 失强援,不能独完 ⑥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筹海图编》原文鉴赏
-
古文观止·周树槐·汉高帝论 丁公为楚将【1】
-
理性“理性”就是“见解”。我们碰到“进退维谷”的时候,居然找到一条羊肠小道,虽不能走马,开汽车,也可以慢慢地跑,脱离“虎口”。我的
-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
唐诗人名不显者唐诗人名不显者 【原文】 《温公诗话》云:“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1]鹳雀楼有王
-
乔光烈:登华山记(节选) 乔光烈岳有五,而太华之神秀,冠于嵩衡岱宗。《山海经》谓其削成四方,高五千仞。峻极天表,险绝人境,称名山之宗
-
姜夔《暗香》姜 夔 姜 夔 辛亥之冬 ① ,予载雪诣石湖 ② 。止既月 ③ ,授简索句 ④ ,且征新声 ⑤ 。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 ⑥ ,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清明到来的诗句,内容包括有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有关清明的古诗词,有关清明诗。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京
-
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