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独望赏析》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 【意思】 秦娥从梦中惊觉,耳闻一缕凄凉的箫声,眼见一轮清 冷的明月。和泪的梦啊清冷的月,幻映出当年伤感的离别。
-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 2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3 :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 4 ,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5 。春暖,伏维机政余裕 6 ,
-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出处】唐元
-
鲍·瓦西里耶夫 (吕绍宗 译) 一次,我在莫斯科附近一座小城市参加会晤时,人们转给我一封信。下面我不加删减地予以转述,只是出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换了名字,省去了信头。 “……我年迈的老师安娜·格奥尔基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意象派*诗人表现的意象都是客观生活的意象,故称“客观意象”。如特·伊·休姆*的名诗《在船坞上》:“午夜时,在寂静的船坞上,/缠绕在高
-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粉墙低,景凄凄,正是那西厢月上时。会得琴中意,我是个香闺里钟子期。好教人暗想张君瑞,敢则是爱月夜眠迟。
-
长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伤了我 忧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一切, 又这样苍白, 钟声响着,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枯叶。 (罗
-
苏轼《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注释和评析
四州环一岛②,百洞蟠其中③,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④。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⑤,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⑥,坐咏谈天翁⑦,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⑧。幽怀忽破散⑨,永啸来天风⑩,千山动鳞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