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呻吟,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 “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
妄识皆心累,浮生定死媒。谁言老龙吉,未免伯牛灾。故有求仙药,仍馀遁俗杯。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汉臣修史记,莫蔽褚生才。
-
古代名句“遍人间烦恼慎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注释与译文
【名句】遍人间烦恼慎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注释与译文]些,少。大小,犹容量。两句的意思是:人世间的烦恼填满我胸中,这么点儿大的车子怎么装得下?此化用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我相信,我所经历的也正在被你经历那些咬牙切齿的想念、爱和愤怒,所折磨的绝不仅仅只是我。我们之间越来越理性,你学会了友好的推辞而我学
-
《周紫芝·曲肱斋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东王公望
-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的散文(精选10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 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 ② 闺秀,携及童娈 ③ ,笑啼
-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①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②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③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④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⑤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⑥
-
至善“至善”两字,是哲学上的名词。他们似乎是吾国固有的——“在止于至善”(《大学》);其实不然。这两个字,这个名词,是拉丁词“搜门
-
四十八物成毁有时数四十八物成毁有时数 魏国公韩琦镇大名日,有人献玉杯二只,曰:“耕者入坏冢而得之。表里无暇可指,绝宝也。”公
-
忽羡后生连榻话,独依寒烛一斋空。时流欢笑事从别,把酒吟诗待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