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意思,出处,故事
“小学”之称源于汉代,最初并不专指学校。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8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至此,“小学”开始指代学童读书认字之初和他们所用的识字课本之类的书。另外,汉代还把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叫作“小学”。从此,这门研究文字的学科,即现在所说的“文字学”,被称为“小学”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才被语言文字学家章太炎改名为“文字学”。后来又按照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分工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独立的学科。由于古代曾把学童开始读书识字的“文字学”称为“小学”,于是民初“小学”便转化为初级学校的名称。
-
宋词典故·三径 【出典】 东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二人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时人谓之‘二仲。’”(据清·张澍辑本)晋·陶潜《陶渊明集
-
《人惟患无志,安可辞固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蒍于。但信椟藏终自售,岂知碗脱本无抚。朅从冰叟来游宦,肯伴臞仙亦号儒。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不嫌雾谷霾松柏,终恐虹梁荷栋桴。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感君生日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络石络石一定不是石头,人家是草呢,只是包络着石木而生,故名络石。不过我想,倘若它包络在墙头上,或许叫络墙也是允许的。谁叫它长那么软
-
[唐]罗隐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旧五代史
-
这首曲题名春怀,写的不是我们习见的怀春、伤春的情杯,而是劝人抓住大好春光,及时行乐。元朝中后期,朝纲混乱,吏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加紧争权夺利,在朝的知识分子辞官归隐,远祸全身;在朝的知识分子,更找不到出路,只好借酒浇愁。 全曲分两大
-
也还是我在厦门的时候,柏生从广州来,告诉我说,爱而君也在那里了。大概是来寻求新的生命的罢,曾经写了一封长信给K委员,说明自己的过去和将来的志望。 “你知道有一个叫爱而的么?他写了一封长信给我,我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