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本文选自靖节先生传,原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桃花源诗和这篇小记,都表现了陶渊明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这正是后来好些封建文人津津乐道世外桃源的原因。
本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当时,他已归隐乡间16年了。年轻时他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战争频仍,政治腐败,生产凋敝,生灵涂炭,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破败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于是便产生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决辞去上任仅81天的彭泽令,长期隐归田园躬耕僻野。后得知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产生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应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地方有一位靠捕鱼为职业的人。他撑船沿着溪水前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没有其他树,香花鲜艳美丽,有的纷纷飘落。捕鱼人对这片景色感到很惊奇,他继续向前划去,想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看个究竟。
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就在那里看见一座山。山有小洞,洞内隐隐约约有些亮光。捕鱼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很窄,刚能走过一个人;再往前走几十步,一下子便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里面土地平整空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子里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相互听得到。人们在里面来来往往,耕田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洞外的人完全一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垂着短发的小孩,都笑嘻嘻地愉快得很。
那里的人见到捕鱼人,非常惊奇,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捕鱼人把自己的经过都告诉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做客,置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了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和外面的人断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什么魏、晋了。捕鱼人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一告诉他们,大家听了都感慨叹息。其余的人也各自把他请进家里,摆出酒饭来招待他。捕鱼人住了几天,便辞别众人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道:“我们的情况不值得和外人去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那条船,就沿着来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作了标记。他到了武陵,便到太守那里,如此这般说了他发现桃花源的事。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从前所作的标记,但已分辨不清了,再也找不到那条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听说这件事,很高兴地打算去寻找。还没有实行,不久,他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询问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赏读
文章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这个理想的图景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质实又虚幻。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法追寻。这就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全文想象奇特,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
-
正宫·叨叨令(二首) 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 英雄尽是伤心处。 只见青
-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思。
-
《春明退朝录》 《春明退朝录》3卷,北宋宋敏求撰。宋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他是北宋中叶的著名学者,家有藏书3万卷,平生著述极为丰富,编纂过《唐大诏全集
-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虽云多,出处不我谋。弓车无停招,逝去势莫留。仅存今几人,各在天一陬。有如长庚月,到晓烂不收。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比年两见之,宾主更献酬。乐哉十日饮,衎衎和不流。论事到深
-
【名句】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语出清代朱舜水《伯养说》。公正,就会心明眼亮;廉洁,就会威望崇高。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
-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诗句】空山不见人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空山中看不见一丝人影。 这两句诗很生动地刻画出深山的幽静意趣,情韵悠远,耐人寻味。 【全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
-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予往年有诗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年太老,四体不支持。今故云。]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寻云到
-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保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朝哭心所
-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