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山房春事》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在这里游览过。从李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句看,足见此处的风物可依,景色召人。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岑参又来到了这个昔日繁华满眼,今却萧条破败的梁园,目睹心感这里的春天,一切都是令人失望和感叹的。
繁盛时期的梁园景物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经过安史之乱,这里虽然还有时序上的春天,但是人事的萧条,却使春天失去了春意,通常情形下的“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 (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却发生了变移,因为除了春花之外,其余一切都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处在春天时节中的感春人,心中已无春感。
先看与春天极不谐调的环境景致。往昔春天里,山房所在的园林,春事繁华,春声盈耳,眼前的所见所闻,却是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证明此地今日是何等萧条!人事如此,春意殆尽,但春天的自然规律却不因人事而改变其生发之荣,生长在残破颓圮的庭苑中的花树,余枝犹在,可它们不懂得人世的乱离伤痛,无感无情,所以它们不管当年的种花人和赏花人身去何方,魂归哪处,受春风吹动,红黄艳俏,璀璨秾丽,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也是不谐调的,它不仅不能冲淡阴暗萧条的气氛,反而用对立色调的反衬,使主题色调更加突出。我们可以设想,当入目的昏暗、萧条的景象,沉重地压抑着人们心情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一丝相反的气氛,但它却根本不能改变人们的心情,甚至细加辨识后,竟还感到有些奚落意味的时候,人们压抑着的心情,会格外觉得沉重,以致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岑参诗中的这种相反气氛的穿插,就能收到这种动情效果。我们如果当年身在其境,目睹其景,也会问那庭树春花:现实的人事如此惨凄,你启唇绽笑,毫无同情,真是罔知春来!诗人这样写,便把自己对乱世中人们流离失所不幸的同情,不著一字地渗透到含蓄而又生动的形象当中。
山房春事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山房春事”立题,头两句又以非春天的气氛造成强烈反衬效果,最后又直写“春事”,好象是对于题目的正写,但表明的是“春事”有残缺,并又与人事不相谐,结果表明的是, “山房春事”本身就是可悲的,而与人事合而观之,就更可悲了。全诗正反交错,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词描写女子香闺寂寞之情。 这首词上片写女子春宵不眠,是通过她的感受表达的。因为夜深,又不能入睡,所以感到特别寂静;因为静也就感到漏壶的滴声特别响。特别是“促”字,份量相当重,它不是指时间过得快,而是表达女主人公的不安和烦躁。“金
-
【注释】:(《王子乔》,刺爱猷识里达腊也。太子阻兵拒父,白琐住挟以出奔,不称主器,宗社将覆,故托王子乔以刺焉。)
-
池上今宵风月凉,闲教少乐理霓裳。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
-
故乡的年 打春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金315度,这一日便是立春。立春之日,古有官员平民持柳条鞭土牛,以示自己对春的喜爱和祈求新的
-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千章杞梓阴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
濯锦江头树,移根药砌中。只应春有意,偏与半妆红。
-
高斋复晴景,延眺属清秋。风物动归思,烟林生远愁。纷吾自穷海,薄宦此中州。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岁华空冉冉,心曲且悠悠。坐惜芳时歇,胡然久滞留。
-
巍巍八仙坛,上有三醉石。怜此高阳徒,如乐华胥域。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