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内容解读与赏析
如果把三国演义全书的情节划分为若干单元的话,可以肯定地说,“赤壁之战”(第43—50回)是其中最精采奇妙,最脍炙人口,也最耐人寻味的一个单元。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这个规模宏大的战役中,孙权、刘备结成联盟,以五万军队抗击曹操统率的数十万大军,巧用火攻,大败曹军,为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理所当然地成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重要题材。然而,史书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甚为简略。三国志限于“正史”体例,将有关材料分别插入多篇纪传,显得零乱琐碎;资治通鉴综合各种材料,大致勾画出事件的轮廓,但首尾不过三千余字。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想象的天才,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艺术虚构,写出了整整八回大书,创造出一个既反映历史本质而又具有充分艺术真实的、波澜起伏而又妙趣横生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情节开端。写曹操不战而得荆州,刘备败走江夏之后,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与孙权共商大计。面对乘胜而来、号称八十三万的曹操大军,孙权集团内部主降与主战两派争论不休,孙权本人举棋不定。诸葛亮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 鲁肃力排众议,周瑜力主抗曹,孙权终于作出抗曹的决断。于是孙、刘联盟形成,周瑜率兵到赤壁抗击曹军。(第43—44回)
情节开展。写吴军与曹军在三江口初次交兵,吴军小胜,初试锋芒;曹操命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张允加紧操练,蔡、张部署得法,周瑜视为心腹之患,决意除之。曹操谋士蒋干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欲说周瑜来降;周瑜将计就计,巧设“群英会”,让蒋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致周瑜之信,使曹操怒而杀掉二人。周瑜忌诸葛亮之才,故设陷井,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草船借箭,使周瑜自叹弗如。周瑜请教诸葛亮,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策。东吴老将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代其投递诈降书,取得曹操信任。蒋干再到江东;周瑜再度设谋,让蒋干把庞统引去见曹操;庞统巧设“连环计”,促使曹操把战船连锁在一起。曹操自以为胜券在握,在长江上大宴文武,横槊赋诗,刺死刘馥,骄盈之态无以复加。周瑜作好火攻准备,忽然想起风向不对,愁闷无措;诸葛亮故弄玄虚,巧“借”东风。(第45回—第49回前半)
情节高潮。东吴军发起总攻,先由黄盖以投降为名,率领装满燃料的船只逼近曹军水寨,突然举火,随后各路人马分头攻击。刘备军密切配合,分头掩杀曹军。曹军猝不及防,大败亏输,伤亡惨重。(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
情节结局。曹操率领残兵狼狈逃窜,沿途不断遭到截击,在华容道又遇关羽埋伏;关羽禁不住曹操软语告求,顾念旧情,“义释”曹操。曹操逃至南郡,布置防务以后,退回许昌。(第50回后半)
“赤壁之战”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综观其全部情节,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一) 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的辩证统一。演义写赤壁之战,从诸葛亮往见孙权,孙权决计抗曹;到曹、吴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受挫;再到周瑜决定火攻,黄盖献计诈降;再到曹军连锁战船,为吴军火攻提供有利条件;再到吴军趁东南风刮起之机,发动火攻,使曹军惨败;直到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条情节主线与历史事实是基本吻合的,它体现了演义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读者觉得演义所写“像”那么回事。但是,细看各回的内容,那些最吸引人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诈献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等等,却大多出于虚构。作者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或更改时间,调整关系,或添枝加叶,踵事增华,或巧加捏合,凭空虚构,把这些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正是史实与虚构的有机融合,使整个单元既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令人读来兴会酣畅,爱不释手。
(二) 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胜负的根本原因; 而决战时的厮杀拼夺,则只是粗笔勾勒,一带而过。演义写赤壁之战共用八回篇幅,前面的六回半几乎都是写决战之前双方的斗智,展现双方将帅的精神风貌和气度胸襟。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从黄盖诈降到庞统献计,从曹操横槊赋诗到诸葛亮巧借东风,作者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战争双方的谋略和部署,揭示了双方攻守之势的转化,从而使读者从战争的进程就能看到它的结局。而直接描写火烧赤壁的,仅仅只有一回篇幅。这种写法,体现了“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堪称描写战争的成功范例。
(三) 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真正的主角是诸葛亮。作者将他置于曹操与孙、刘联盟的矛盾和联盟内部矛盾的漩涡之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使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焕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光彩。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胸襟狭隘,曹操的骄傲自大、文过饰非和多疑猜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也表现得相当鲜明,如鲁肃的忠厚诚笃,黄盖的忠勇慷慨,阚泽的胆识辩才,甘宁的机警敏悟,庞统的满腹韬略,蒋干的愚而自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在今人看来,作品对某些人物性格的把握不无可议之处,但在六百多年前,罗贯中刻画人物的本领达到如此水平,却是令人惊羡的。
(四)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演义不是平铺直叙地交代战争的过程,而是充分注意到战争的复杂性,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表现。作者拥有几副笔墨,既善于用粗犷的笔调,叙写金戈铁马、雷震霆击的大场面,又巧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光风霁月、诗情画意的小镜头:他不仅把矢石交飞的三江口初战写得紧凑腾挪,而且善于一浪高一浪地安排敌对双方的隔江斗智和周瑜、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精采情节,还善于在扣人心弦的紧张斗争中,忙里偷闲,用抒情笔墨点染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读者时而屏息静气、提心吊胆,时而舒心涵咏、会意微笑,真是张弛有度,相映成趣。
(五) 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书中描写东吴军队发动总攻,火烧赤壁时,有这样几句:“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急促有力的语言,把战况之激烈、吴军之勇猛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目前,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赤壁之战”写得云霞满纸,瑰丽多彩,使人百读不厌。它的成功,加上演义中其他许多精采的战争描写,使演义在古代战争题材作品中堪称独步,不愧为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
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作者笔下生花,触处皆春,创造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情节,数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下面选出“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华容放曹”这七个主要的片段,分别进行艺术鉴赏。
-
《望江亭》全名《望江亭中秋切鲙》。写的是改嫁寡妇谭记儿,在权豪势要杨衙内为夺她作妾,带着皇帝的势剑金牌、逮人文书捉杀其夫白士中时,巧扮渔妇,于中秋节晚到望江亭上为杨衙内献新切鲙 (鲙鱼,即“鳓鱼”)
-
(孔)子曰:“《关雎》 ① ,乐而不淫 ② ,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二十) 注释 ①《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诗中运用起兴、排比的手法,借助想象,描写了一位男子追求他心目中理想女性而不得的忧思,
-
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臼中西山药,袖里淮南方。唯爱隐几时,独游无何乡。
-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
-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系马青松阴,蹑屣苍崖路。惊鸟动林花,空山答人语。云霞不可揽,直入冥冥雾。
-
国学名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出处和解释
【名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善于禁止的先禁止自身然后禁止别人,不善于禁止的先禁止别人然后禁止自身。说明领导者做出表率才可以使众人服从指挥。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4168】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5 8万字,2018年3月第1版,62 9元)△7章:[
-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