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山中好处实难形容,故以不说说之。(刘宏煦 唐诗真趣编)
【诗例】
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解析】
李白热爱大自然,特别是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往往寄情于自然山水。此诗曾收入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前。诗用问答方式,抒写其山中生活悠然自得的情趣。
诗一开始紧扣题目,表明所问内容及诗人的态度。诗题一作“答俗人问”。从问话看,可以看出提问者的意旨,并不在“栖碧山”本身。这种问话人,可能身在碧山而不懂碧山,更不可能理解诗人何以栖碧山。所以自然不用回答。“笑而不答”的“笑”字非常值得玩味。它既表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喜悦,又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裕如和矜持,带几分不屑,又带几分神秘。为下文造成悬念。“心自闲”,表明诗人不为所问干扰、困惑,显出一种自得的样子,与问者形成鲜明对照。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一种不答之答。“桃花流水”一句,可能写的是山中实景,通过诗人目光我们仿佛看到山中那一派生意盎然、自由自在,不戚戚于荣枯、不局促于拘羁的自然景象,从而揭示出山中生活的情趣;它更可能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虚景,使我们想到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武陵源世界。总之,这是一幅被美化了的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美丽图景。这样天地,自非人间可比!诗的最后两句其实就是回答。不过,是用具体生活图景作回答,仍然是不答之答,也就是以 “不说而说之”。
这种以不说而说之的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思想所提倡的一种“无言之美”。老子说: “大音希声”,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就是“希声”,意即言微意丰或意在言外。从无弦琴故事可以看出,陶渊明就是这种“无言之美”的奉行者。李白也说:“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他的这篇山中问答,使我想到陶渊明饮酒诗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者手法很相近。
讲究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唐人司空图大力提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的就是这种含蓄美。含蓄的表现手法,由于它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不把意思明白说出或说尽,而是寄寓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能够激起读者丰富的艺术想象,产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唐诗中运用这种手法极为普遍。除了此诗,如李白的玉阶怨,通篇不着怨字而幽怨之情自出,王维的息夫人:“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不言”正见其满腔怨情。王昌龄的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唐诗真趣编评曰:“名言绝不是初无言,是讲到精微奥妙之极处,豁然大悟,遂觉名言亦属无味而无足挂齿。”都是以不言言之的著名例子。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处】唐李商隐《 锦瑟 》。 【意思1】这样凄怆的情怀哪会等到 今天追忆时才产生,在当时就让人怅惘 不已了。可待:岂待。惘然:怅惘、失意 的样子。 【意思2
-
古文观止·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
-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出处】唐韩愈《 山石 》。 【意思】这样的人生呵: 真快乐! 何必要象笼头里的骏马,被人拘束被人骑! 唉唉! 我们几个志同道
-
非铸复非熔,泓澄忽此逢。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
天空实际那是一块土地,有时候黑有时候白,有时候却是蓝的一些从未露面的神仙在上面辛勤地耕耘,播种,锄草到了夜晚,那遥远的枝头便会开出
-
典源出处 晋裴启 《语林》:祖约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常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 并当不尽, 余两小(lu)以置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叹曰
-
台湾竹枝词(选二) 作者: 梁启超
-
曹操 孤始举孝廉 (1) ,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2)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3)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 (4) ,始除残去秽 (5) ,平心选举,违
-
玉台体(选一) 作者: 权德舆
-
一五月被春风一点点煨软超然台近在眼前外壳坚硬 身形高大看上去它更像深灰城堡它从前的样子从前的高度弯度和色调不知都有什么人看到在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