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砻底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注释】
选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磨砻底砺:都是磨的意思。
【赏析】
汉景帝即位后,为巩固和加强中央专制皇权,大臣晁错上了削藩策,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诏削了赵王刘遂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六县,楚王刘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了吴王刘濞会稽等郡。这一举措引起了诸王的反对。吴王刘濞遂与胶西王刘昂联络,阴谋反叛,约定事成之后,汉天下由吴王刘濞与胶西王刘昂分而治之。胶西王刘昂又与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还与楚王、赵王,及淮南诸王通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策划叛乱。
枚乘为吴王刘濞郎中,得知这一信息后,写了这篇上书谏吴王,劝阻他不要谋反。由于吴王刘濞尚未公开叛乱,所以文中多用譬喻,以委婉含蓄之笔,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规劝之意:
“磨砻底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意思是:磨刀石每天使用,不见有什么损耗,但终会用尽;种养树木,不见有什么变化,但终能长大;积累德行,不觉得有什么益处,但终会有用;背弃义理,不觉得有什么坏处,但到一定时候就会灭亡。
枚乘一方面要表达劝诫吴王刘濞的心意,一方面又不能明白指出其谋反的阴谋,所以全用譬喻,讲明道理,曲尽利害。句中以磨刀石长期使用,终会磨损殆尽,种养树木,终能长大两个事理,比喻积小可以为大,积微可以为巨,提醒吴王刘濞注意积累德行,防微杜渐,避免酿出恶果。反之,如果轻视小节,背弃义理,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危害,但最终一定就会招致灭亡。
为了达到让刘濞自己反思理解的目的,枚乘选用的譬喻,贴切形象,富有哲理性,做到了言能达意,意在言外,既符合作者的身份,又表达了规劝的心意。而且,每个譬喻由三个语句组成,四个譬喻形成排比组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也能造成一种气势,增加了铺陈说理的表现力。
-
平生无一女,谁复叹耳耳。滞留生此儿,足慰周南史。那知非真实,造物聊戏尔。烦恼初无根,恩爱为种子。烦公为假说,反复相指似。欲除苦海浪,先干爱河水。弃置一寸鳞,悠然笑侯喜。为公写余习,瓶罍一时耻。闻公少已
-
《古风》(其十九) 【作者】:李白【年代】:唐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
-
石门有雪无行迹,松壑凝烟满众香。馀食施庭寒鸟下,破衣挂树老僧亡。
-
孟子曰:“人有不为 ① 也,而后可以有为 ② 。”(《孟子·离娄下》八) 注释 ①不为:有所不为,对有些事放弃不做。②有为:有所为,把一些事做好。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只有放弃某些事不做,而后才
-
欧阳修 花品序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
-
2001年左右出版的古诗词行书(求几首适合毛笔行书书法的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2001年左右出版的古诗词行书,内容包括颜真卿行书集字古诗,王羲之行书集字对联临创宝典:王羲之行书集字古诗,求几首适合毛笔行书书法的诗词急急@急。诗词实在是太多了 都可以用行书写的 只看自己爱好选择诗词罢了
-
作者: 赵秀琴 【作家简介】樋口一叶(原名樋口夏子
-
杜牧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 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 题为《冬日题智门寺北楼》,诗从自己情怀写起。第一、二句,言于平昔亲友之恩,日夜思以为国家建功立业来相酬报;但功名未立,人已头白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
-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麽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