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上元夜》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析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就是旧历正月十五夜。这天,又称元宵节。在我国,素有元宵观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绘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观灯的繁华景象。刘肃大唐新语说: “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作六首中的第一首。它描绘了佳节之夜,人们倾城观灯的景象。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此处指滴漏之声。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其法以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小孔,壶中立箭,上刻度数,壶中的水因漏渐减,箭上的度数乃依次显露,即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虽已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还是按时报更;因为人们欢快无比,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玩得不能尽兴,因而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紧似一声地催呀,你不要过得那么快呀,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言在此太平盛世,定要通宵尽兴。可想而知,吃过晚饭,妆扮齐整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急待地早早冲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走出大门,涌出巷口,汇入大街,融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火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看精美无比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写出了人们对元宵灯夜的无限留恋,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隆重的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久的勃勃兴致。
后面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写出了家家赏月、人人观灯、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天,不要说是寻常百姓们欢声笑语,豪门贵族们车马喧阗,风流文士们酒朋诗侣“相召”,就连平日里慎言谨行的深闺小姐、少妇们也应是“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个个光彩夺目,喜笑颜开地结伴观灯了。甚至于王侯贵戚有的也要走出府门,微服而行,与民同乐。因而,“谁家” “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车马喧阗,人如涌潮,花灯如海,处处欢腾的京城元宵夜景写绝了。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不尽。
-
母亲又一次伫立在村头,孤独地凝视着我家的祖坟。那里,躺着我父亲。父亲幽默十足,善解人意。母亲有一手好茶饭,生活富有情趣。父亲主外,
-
从孙公度周巡官韩秀才卢秀才范处士小饮郑侍御判官周刘二从事皆先归闻君新楼宴,下对北园花。主人既贤豪,宾客皆才华。初筵日未高,中饮景已斜。天地为幕席,富贵如泥沙。嵇刘陶阮徒,不足置齿牙。卧瓮鄙毕卓,落帽嗤
-
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况闻万里孙,已报三日裕朋来四男子,大壮泰临复。开书喜见面,未饮春生腹。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举家传吉梦,殊相惊凡目。烂烂开眼电,硗硗峙头玉。?李贺诗云:头玉硗硗眉宇翠,杜郎生
-
《旧约·列王纪下》第12—25章 耶户和大马士革国王哈薛的关系非常不好。当亚述国王沙尔马纳塞尔三世进攻大马士革时,耶户站到前者的一边。但不久,被多次内讧削弱了的亚述国被迫放弃扩张政策,哈薛便乘机对耶户
-
《西江月》 年代:宋作者:柳永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遥两竿红日上花棚。春睡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
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
张华游仙诗乘云去中夏,随风济江湘。娓娓陟高陵,遂升玉峦阳。云娥荐瑶石,神妃侍衣裳。作者简介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
-
作者: 张成扬朱为民 昨天 象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