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一体之仁
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不是相对待的,而是一气同流的,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故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哀鸣斛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阳明全书卷二六,大学问)
感应之几
阳明认为,人心与万物是否一体,不能以形体为分界,而应从心灵与万物的感通来看,心灵与万物能够感通,便足以证明心物是一体的。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间隔了。’”(传习录下)
天下事物,道理非一,观察之角度不同,则有仁智异同之见,阳明提出“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确定了考察与讨论的角度,所谓“感应”,是建立主、客体的联系,“几”是关捩点,具有隐微的特性,而此处阳明却把“感应之几”放大来看,把它视作认识过程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必经桥梁,在“感应之几”上,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人之所以常有主、客体与内、外之分,是因为人们尚未破除形体间隔的观念。阳明指出,心之灵明的特点正在于它不为形体所拘囿,而能与天地万物同流。
思维意识与存在的同一性
阳明言“心即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是说心量广大,像天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不疾而速,无远弗届”。这是讲思维的功能特点,只有人的思维才有。
“阳明说:‘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阳明)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已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事物是心之内容,心是物之见证,认识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与对象两个要素,二者关系,是合则俱有,分则两无,一方面,事物并不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之外,任何事物,无论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离我们多么遥远,它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意识之中,那些我们的意识毫无所知的事物是无意义的。正如贺麟先生评论柏雷有名的“自我中心的困难”时所指出:“我们不能‘设想’某个事物离开我们意识而存在,因为‘设想’一个事物,那事物就已经进入我们观念之中了,我们不能说出一个不是观念的事物,因为说的时候,对于那个事物就已经形成观念。”(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第76页)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意识也不能没有事物的内容,没有事物的内容,心之灵明便无着落。阳明说:“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下)这句话常被视为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特例,实际上这是阳明心物一体论的一贯思想。
阳明证明了“心物一体”,从而也就证明了“心外无物”,但这种思想观点不能不经常面临尖锐的挑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
友人认为岩中花树自开自落,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与我心无关,阳明并不否认花树是客观存在,但却从寂感关系来证明它是与我心有关的。周易·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理学家以此为据,常把寂感作为一对范畴来描述心之特点,心学更以易为写心之书,对寂感问题尤为重视,认为心量广大,理在玄通,有感必应,心与事物相感,就会在心中呈现,寂只是未感,是未呈现的潜在,主体有无限的认识能力,未感中包含着能感。“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种由寂到感的转化,便证明寂中包含着能感,人心有感通天下之物的能力,也便可证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阳明哲学虽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其基本观念,但其要旨却在强调主体性,突出主体性是阳明哲学的灵魂,阳明在解决安身立命问题时,紧扣着以“作圣”为目标的主体意义与价值,在他看来,离开“作圣”的目标,主体便无意义,而无主体意义,则世界之存在也无意义,阳明说:“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的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如何与他间隔得。”当有人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阳明回答:“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心量广大,可以比拟于天,天地万物本无心,以人心为心,假如天地万物要实现自我认识,只有通过心之灵明来完成,人心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犹如心之与身的关系,心是主宰者,心与其身是一气流通、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的。阳明不讨论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凡遇此问题,都把它转化为客体存在对主体的意义。狭隘地看,这种思想方法似乎是一种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但阳明所说的主体是排除了自私自利之心,是以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为前提的,因而这种思想方法只有积极的意义,而无消极的意义,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他所关怀的世界,在此世界中,主体与客体是一体交融的,这个世界体现着主体普遍关怀的仁爱之心,体现着主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阳明的主体哲学亦即他所理解的“圣人之学”的精神所在。
-
【生卒】:1938—【介绍】: 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崛起的新一代著名女作家,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后起之秀。 1938年6月16日,欧茨生于美国纽
-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
九陌凄风战齿牙,银杯逐马带随车。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一个人悲哀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很悲伤的诗句,形容对一个人彻底心凉失望的古诗词,形容人生悲哀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
苏子瞻韩幹画马赞 韩幹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
-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出处】唐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意思】现在才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里是仅以财物丰阜而称强? 【全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唐].韦应物. 兵
-
《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赏析] 此诗一作《题西湖图》,岳珂《桯史》载,金主亮“将图南牧,遣施宜生来贺天申节, 隐画工于中, 使图临安之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以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出处】唐王维《八阵图》。 【译注】长江一直在奔流着,但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却终不消失。 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大举侵吴,结果遭到惨败。语句深沉,无限感慨。 【鉴赏
-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作品赏析【注释】: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