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敬“伯公”
“伯公”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住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室外田野则有圹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在祖坟旁还要专门建造一个后土伯公神位。对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则尊称为“公王”或叫“社官老爷”。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伯公生日”。虔诚的人家要给各处伯公上香、敬茶,办三牲、果品敬祀“公主”、“社官”。有的地方还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作福”祭典,在春季的“作福”祭典中,人们向“伯公”祈福、许愿,到了秋季则要向“伯公”完福、还愿。
所有的“伯公”都没有高大的寺庙和神像,一般只建一个矮小的土神龛,立一块石碑或木牌,有的只贴一张红纸或设置一块石头,代表伯公神位。
目前,在省内有三处最富盛名的伯公:一处是梅州城区校场背的“社官”,另两处是梅县城郊的“泮坑公王”和揭阳西县的“三山国王”。这三处伯公终年烟火不断,信客如云,海外归侨更是虔诚膜拜。所谓“社官”原是梅州城郊的一方土地神,名称是“三坑乡里社贞官”;“泮坑公王”跟“三山国王”同是粤东地区的三处山神土地的封号。据传说在唐代,唐太宗征太原,攻城不下,这三位山神显圣,立了战功,被赐封为“清比盛德报国王”、“助歧明肃宁国王”、“惠威宏应丰国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从军的诗句辛弃疾,内容包括辛弃疾的诗句是从军的,《十五从军征》《诉衷情》《满江红》《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像辛弃疾一样的军人兼诗人3个并写出最著名的描写战争的诗句。《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保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呼斗酒,同君酌。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百度文库古诗词中典故作用,内容包括诗歌中应用典故的作用,分析古诗文中用典故的作用,举例说说诗词中“用典故”有什么作用。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
-
古文·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厉王虐(1),国
-
原序:夜饮友人别馆,听年少弹三弦。
-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
-
唐寅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秋扇见捐”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常使用并十分著名的典故。它讲的是汉成帝时后宫婕妤班姬的悲惨故事。她本是雁门郡楼烦(今山西宁武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 通:揽;明月 一作: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 消愁)人生在世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 嫉妒每因眉睫浅,戈矛时起笑谈深。 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 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这首诗,单表为人难处。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