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介词“为”、“以”、“于”的用法
一、介词“为”的用法
1、介词“为”念wèi时,用法主要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给”、“对”、“替”。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引进施加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由于”或“因为”。如: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3)引进施加动作行为的动机,相当于“为着”或“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舍己为人 (成语)
为国捐躯 (成语)
(4)与“于”通用,相当于“在”或“当”。如:
为其来,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2、介词“为”念wéi时,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介词“以”的用法
“以"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动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与动词有关的各种关系:
1、引进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用”、“把”或“凭”。如: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2、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资格或情况,相当于“凭借”、“依靠”。如: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何以战?曹刿论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促织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犹不能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4、引进动作行为采用的标准,相当于“按照”或“以……而论。”如: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相当于“在”。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三、介词“于”的用法(介词“乎”用法同“于”)
古文中介词“于(乎)”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较灵活: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2、由上述用法引申而来,表示“在……中”、“在……方面”等。如:
荆国固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到”。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4、引进动作行为或叙述的对象,相当于“向”或“对”。如: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师表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何有于我哉?论语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5、引进表示比较的对象,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比”。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6、用于被动句,引进主动者,相当于“被”。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字数:1590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西郊黄土没车轮,满面风埃笑路人。已放役夫三万指,従教积雨洗残春。枝上稀疏地上稠,忍看红糁落墙头。风流别乘多才思,归趁西园秉烛游。
-
张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注释】 闲花:素雅的花朵,闲与艳相对而言。春:喻美女,唐人称美女为春色。如元稹称越州
-
墨竹赋墨竹赋 【原文】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126]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127],振荡风气,春而
-
词的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既是叹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叹自己的薄命。接下去写往日的夫妻恩爱情景,反衬出今日永别的苦情,梦醒后的凄清难禁。结穴处再点梦中“只灵飙一转”,为之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恨憾。下片进一步刻画苦苦追寻亡妻的踪影和追寻而不
-
作者: 梁颖甫 【本书体例】
-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三、其四、其五)》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生长庚。 渔人收筒未及晓,船过唯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
-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
-
这首诗借楚汉对峙的古战场遗迹,评论乱世英雄项羽、刘邦的成败,阐述拨乱反正的经验,总结“拨乱属豪圣”的历史规律。诗人的见解与司马迁略同。但由于诗人不受儒家传统观念的约束,也能超脱世俗的功利观念,因而既肯定项羽刘邦的成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
-
【注释】:(渊之放游濩落廿年,顷来京师,将从卑宦,饮以卮酒,并为歌赠之。)
-
【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