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传》原文、注释和解析
唐·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2,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3。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4。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5,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6,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7,迁徙之8,亦已病矣9。苟能起,又不艾10,日思高其位,大其禄11,而贪取滋甚12,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悲夫!
1 蝜蝂(fu ban):虫名,又作负版。2 辄(zhe):立即。3 困剧:极度疲乏。4 卒:终于。踬仆(zhi pu):跌倒。5 苟:如果。6 室:家,此指家产。7 黜(chu)弃:罢免官职。8 迁徙(xi):指贬官到边远地方。9 病:灾祸。10 艾(ai):停止。11 禄:俸禄。12 滋:更。
【析点】 据郝懿行的尔雅注疏,蝜蝂“黑身,为性躁急,背有龃龉,故能负不能释”。蝜蝂的善负与“嗜取者”的贪欲相似,柳宗元抓住这个相似点,以前者喻后者,用蝜蝂小虫来刻画贪欲者的形象。但二者毕竟又有不同。柳氏为进一步揭露“嗜取者”的“日思高其位、大其禄”、不吸取教训,于是蝜蝂传中为蝜蝂增加了跌倒后复能行即“持取如故”和“好上高”的特性以及终于坠地而死的结局;它的“黑身”及“性躁急”,因与嗜取者的本质没有必然联系就略去不再生枝蔓了。从现实中选取可以寓理的原型,而又不拘泥于原型,既未失蝜蝂特征,又加深了讽刺告诫的力量,作为一个故事,情节也更为完整和生动了。这一番创作匠心,足资后世寓言创作者借鉴。
柳宗元在古代寓言文学的创作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由于他的大量创作,才使寓言成为文学史上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蝜蝂传有与柳氏其他寓言相同的共性:用来寓理的故事生动简洁有吸引力;但又有其不同的特性:寓理的篇幅超过故事本身。我想,这是作为政治家的柳宗元,深谙当世官场上“嗜取者”们的丑行丑性,而又无力疗治只得一发于文的缘故吧!
-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言不苟合,行不苟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
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中为吏役牵,十祀空悁劳。外曲徇尘辙,私心寄英髦。进乏廓庙器,退非乡曲豪。天命斯不易,鬼责将安逃。屯难果见凌,剥丧宜所遭。神明固浩浩,众口徒嗷嗷。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再怀曩岁
-
园中杂咏橘树 嘉树出巫阴,分根徙上林。 白华如散雪,朱实似悬金。 布影临丹地,飞看度玉岑。 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 从屈原的《橘颂》开始,在中国诗歌史上以橘自喻的诗篇很多。李孝贞此诗即其一。 诗人入
-
长庆清风在,夔龙燮理余。太和膏雨降,周邵保厘初。嵩少当宫署,伊瀍入禁渠。晓关开玉兔,夕钥纳银鱼。旧眷怜移疾,新吟念索居。离声双白鹂,行色一篮舆。罢免无余俸,休闲有敝庐。慵于嵇叔夜,渴似马相如。酒每蒙酤
-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名言: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向: 指仰攻。丘: 高地。逆: 迎头而上。佯北: 假装败退。饵兵: 作为诱饵的小部队。师
-
陶渊明诗《拟古》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这诗是《拟古》九首之七。古人诗题名“拟古”,实际不过是形式、
-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
-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竹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