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三百首之《踏莎行 沈传桂》鉴赏
春尽作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东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 中酒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
春光易逝,人生苦短,乃是词人常咏常新的主题,但世殊事异,歌咏者的情怀也就异象纷呈。沈传桂的这首踏莎行虽也是为春尽而作,然而对物象的剪裁别具一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清新幽远的美感。
词一开头便是两个春光将逝的代表性物象:细绿,疏红。虽然红绿相映,但已不是万紫千红展示万般生机,而是“绿肥红瘦”让人感怀。可是鸦蝶浑然不觉春尽之落寞,一“迷”一“醉”,几多欢娱。紧接着笔锋一转,“一腔愁倩啼莺说”,满腹愁肠请啼莺代为诉说,是因为鸦迷于细绿,蝶醉于疏红,皆不可与言愁,唯莺啼声声似解人意,代传愁绪庶几近情。读词至此,这满腔愁绪好像毫无来由,难道仅仅是因为春之将尽吗?并不尽然。“东风吹泪过江城”是移情也是比兴,春雨霏霏,恰恰似离人点点的泪水,在东风的吹拂下飘过江边,传至遥远的地方,那里正是词人心之所系。“黄昏细雨孤灯灭”,三种景象连缀,构成一幅凄苦惨淡的雨夜怀人图。至此,整个词的上片以景语形成无我之境,然而又时时有主体情绪的影子,真正是情景相通,物我为一。
词的下片直抒主体情怀,“中酒心情,嫩寒时节”,“中酒”者,酒醉后身体不爽之谓也。醉酒往往是为了遣愁,则此“中酒心情”正是身心皆病的状态。而时节处在虽是暮春却仍觉微寒的转折期,这份微寒便又给中酒心情加了一层凄凉。更何况“踏青人又销魂别”!踏青人是可以同怀视之的知己,还是心有灵犀的佳人,抑或是合而为一的红粉知己,不得而知,可知者是这踏青人在词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位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销魂别”的悲凉意态较之“中酒心情”又深一层,于是即便有“碧烟如梦”(在平日那是令人痴迷的境界)也不愿开门,同时也不敢开门,因为“门前千点梨花雪”会让人心头更生几分寒意。梨花和雪之间在视觉上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曾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比拟“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外苦寒。然而此处词人以雪比梨花反其意而用之,将豪放转为凄婉,壮丽转为幽美,呈现出另一番清幽淡雅的画境。
整首词精心剪取暮春景物,让“景语”成“情语”,细腻生动地传递出词人春尽之时心无所寄的愁苦,而清幽的意象编排给人以愁苦之外的优美感受。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引曾沂语云:“闰生(沈传桂字)词,如踏叶孤岭,落花空潭,口香莓苔,食冷烟火。”这首踏莎行可以作为代表。
-
王介甫祭张安国检正文 呜呼!善之不必福,其已久矣,岂今于君始悼叹其如此!自君丧除
-
宜加其葬礼,赐之令谥,以彰尊师褒贤显功之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宜加其葬礼,赐之令谥,以彰尊师褒贤显功之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语出明代于谦《咏煤炭》诗。只希望天下的老百姓人人腹饱体暖,煤炭不辞辛苦走出深山老林,来到人前。两句诗咏煤炭,抒发了作者自己为造福人类,甘愿粉身碎骨的博大胸怀。
-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
-
崇祯九年清兵入侵,他总督宣大山西。这首词作于清兵退后他督师还镇途中。此词慷慨悲壮,抒发满腔的忧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诚是饱蘸血泪、壮怀激烈的英雄之歌。
-
明·徐宏祖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 ② 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 ③ ,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
-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许也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吧。“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
-
芣苢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灵台无许逃神失”,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作者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
-
作者: 姜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