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明季北略》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计六奇(1622—?)字用宾,号天节子,别署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清初史学家。计氏出身贫寒,早年寄读于他人家塾求学。后又随岳父杭济之续读于无锡洛社及母舅家。六奇曾于顺治六年 (1649)、十一年(1654)两次应试未第,终生执教于家塾之中。本书是他教书余暇的劳动结晶。此外计氏著作尚有明季南略、粤滇纪闻、金坛狱案、南京纪略等。
北略24卷。卷1至22为正文。计613题; 卷23为补遗,计46题;卷24为五朝大事总论,计7题,总共674题,31万余字。卷前有计氏自序。卷末有北略总说,说明北略一书的性质和纪事始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用意;髓笔编抄纪年、不记月日;叙事先朝廷后郡邑和依据事物发展次第;卷末缀一篇志异;崇祯一朝记载特别详细;以及补遗卷的史料来源和未能插入正编的缘故。虽曰总说,实近乎义例。
本书以编年为经,以纪事为纬。卷1记万历23年至48年事,从建州始起至熊廷弼回籍计19题。卷2记天启元年至七年事,从沈阳陷落至清朝改元计43题。卷3载天启七年八月至年底,从信王登极至廷推六相,计14题。卷4载崇祯元年,从思宗烈皇帝至五虎五彪,计17题。此后每卷纪崇祯一年之事,直至卷20崇祯十七年甲申止;卷21分上下两篇叙殉难臣民;卷22载被诛、刑辱、幸免、从逆、从 “贼” 之臣。
本书资料来自书面和口碑两方面。书面材料可考的有几十种,主要有通纪、野乘、野记、国难录、国难记、史略、邑录、新世弘勋、六合新志、日星不晦录、忠逆史、北游纪略、殉难实录、左良玉始末、甲乙史、围献史略、附野编、新史、甲申大事记、潼关行、杭济之手记、游记、燕都日记、国变录、樵史、睹记、幸存录、董心葵事记、彤史遗编等等。此外,泛称为抄、报、单、揭、疏、史等也有十余种。口碑材料得自口头采访。计氏除向留心著述的官僚拜访查对外,大多是面向下层社会阶层,书中的记载留下了难民、归客、和尚、道士、老兵、艺人、歌童的口谈踪迹。从归客的地域范围来看,北至辽东,南抵广州、西达四川、西安,东尽江浦、南通,总计地域达六十处。这些无名人物提供生动多姿的亲身阅历,增添了历史资料的风采。
本书重点反映明清之际农民起义的活动。从中华北略新版统计,24卷645题中,涉及农民起义的有346题,占总题数目的53%。在内容编排上: 1. 说明起义原因的。如卷4流贼初起、白水盗王二,卷5刘懋请裁驿递、马懋才备陈大饥、志异、岁饥等。2. 记载起义军领袖人物的。涉及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尤以李自成最多,从标题来看,就达70篇之多。3.记述起义军官制的。卷19李自成擅号设官,卷20李自成僭号、李自成伪封、李自成改制度,卷23李自成改服印契等。4. 记录兵制的。卷7贼分三十六营,卷19李自成擅号设官中有关营制,卷12河南光山之败有关骑兵,卷20李自成入北京内城有关孩儿兵,卷19顾君恩议取关中、卷20宣府陷、朱之冯传有关军纪诸部分,都是起义军军制的实录。5有关重大政策或战略措施。如卷19李自成称闯王载自成在洛阳撰九问九劝号召百姓,同卷李自成屠黄陂载李岩作民谣,卷23李自成伪诏、伪谕、李岩谏自成四事、宋献策奏削发诸臣四事诸篇叙述了农民军进入北京后的重要活动。此外涉及张献忠的记载也很多。这些都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翔实而又重要的史料。
本书对农民军致胜的主观条件也有较客观的反映。卷16张献忠围桐城记述了献忠治军有方和对待文人的态度,附记赞其行军灵活、神速:“谈笑间数百里猝至”;可谓行千里而不劳。卷17张献忠陷泌城等处,附识则说献忠的行兵,“其来也如风雨之骤至,其去也若鬼域之难知”。其避实击虚之法,使明军将帅堕其术中而不觉。对于李自成能得民心也有生动的记录,如卷16李自成败而复振称自成“剽掠所获。散济饥民”。卷19李自成屠黄陂说: “伪示有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之语。”同卷马世奇入对说: “贼知人心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一时愚民被欺,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卷20朱之冯传载: “传贼所过,秋毫无犯,发帑赈贫,赦粮苏困,真若沛上亭长、太原公子复出矣。”记起义军入城,百姓 “满城结彩……焚香跪接”。同卷 (三月) 十五居庸关陷记 “自成行牌郡县云: 知会乡村人民,不必惊慌,如我兵到,俱公平交易,断不淫污抢掠。”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载: “四处传布,说贼不杀人、不爱财、不抢掠、平买平卖、蠲免钱粮……真保间民谣有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语。”这些都是极可贵的史料。
本书以历史为鉴总结明亡的经验教训。卷23 总论流寇乱天下云: “民怨天怒,饥疫频仍,同类相食,人死如乱麻,于是李自成起而乘之……则民心使然也。”除天灾原因外,计氏也指出统治者剥削酷重,说当权者 “取民之制甚烦,养民之制甚略。”同卷论明季致乱之由探讨了农民风暴产生的原由,概括出外有强敌,内有大寇,天灾流行,将相无人。虽然所指流于皮相,但也反映了部分实情。此外作者在卷末总论五朝大事时,对明末党争、辽东之战,“流寇”之起发表了一些看法,也都比较客观。
总之,北略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基本史料。书中虽也有污蔑农民军之词,甚至流露出刻骨仇恨的情绪,这是封建史学家的立场决定的。但他出身寒素,所采的一些资料直接来源于社会下层,较能反映民间状况,从而部分保存了历史的本来而目。
北略旧抄足本的发现和整理者张崟通过对诸本的比较,认为足本保存某些史料是 “极可宝贵的”。如卷首建州之始全文1772字,为从来谈满洲发祥史所未见。就可恢复卷首原有“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的编年,为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又如卷4 浙江水灾,记温体仁奏报天启七年(1627)六月廿三日,浙江杭、嘉、湖、宁、绍、严、台七府台风海啸,历七昼夜,飘没沿海居民十余万,为 “二百余年未有之变”,此事不见于 明史·五行志及府县志,熹宗本纪仅作“是月浙江大水”数字而已,而北略通行本漏略,仅存其目。所以,这一条资料对研究浙江省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状况,也是极可宝贵的,至于不见于其他史书的农民战争史料见于本书的就更多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爱积极累古诗词手抄报,内容包括我爱古诗手抄报,我爱古诗词手抄报怎么做,我爱古诗词手抄报怎么做。古诗鉴赏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注解:窥:窃伺。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译文:黑夜里北斗七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述三十岁出头古诗词,内容包括三十岁生日的经典诗句,形容终于熬出头的诗句,有什么诗词能用来形容一个三十岁的女人。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
-
李白在诗中说自己当年奉诏入京陪王伴驾,声名鹊起,与王公权贵相接交,诗酒快意,但是遭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赐金还山,深重的失落感使他愤积膺怀自觉可与贤哲比肩,此时他以诗作与翰林院中诸位友人礼貌性地告别,说自己向来崇尚古风。不合流俗,将要归隐
-
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为节度判官;冬,
-
祭文赏析·《瘗[]旅文》(明·王阳明) 维正德四
-
《史记·张骞使西域》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他面对艰难险阻,勇敢地探索西域丝绸之路。他与各国王公交流,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这段历史见证了张骞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开拓精神。这一篇叙述丰富有力的文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历史。
-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逑。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
怜君马瘦衣裘薄,许到江东访鄙夫。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
-
丑石寒松未易亲,聊将短曲调长人。乘轩故自非明眼,终日僛僛舞爂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