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十八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④,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①学:河上公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河上公注:“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为学日益:陈鼓应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②道:指自然之道(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日损:指日以消损情欲妄为。 ③取:河上公注:“取,治也。”蒋锡昌说:“广雅·释诂:‘取,为也。’国语二十四:‘疾不可为也。’韦解:‘为,治也。’是‘取’与‘为’通,‘为’与‘治’通。故河上公云:‘取,治也。’”(老子校诂)无事:无为。 ④有事:犹有为。及:犹若也(高亨老子正诂)。
〔鉴赏〕 本章老子认为与“为学”求知需要日益积累相反的是,“为道”则要“日损”:去妄,以至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地步,这样万民才能各得其生、各得其养,无战争动乱而足以统一天下。
吴澄道德真经注在评论本章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旨时说道:“因言无为无不为之旨,故云即古之取天下者,只是无为盛德而人自归之;必用智力而有作为,何足以取天下哉?”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无为”境界呢?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此,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说:“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这就是说,这些“政教礼乐之学”足以产生智巧情欲,并以智巧情欲日益增加为目的,而这种情欲智巧日益增加则天下必定生事扰攘,戎马仓皇,干戈相见。
所以,老子要人走“为道”的道路,以“情欲”日损为目的。以致达到“无为”、真纯朴质的境地,这样就能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万民各得其生、各得其养,无战争亦无动乱,以此为政则足以统天下。
-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① ,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 ② ,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④ 。齐田单诈骑劫 ⑤
-
作者: 李芳明 【本书体例】
-
王昙焦山夜泊华严灵馆压嶕峣,一片风烟接寂寥。大地星河围永夜,中江灯火见南朝。鱼龙古寺三秋水,神鬼虚堂八月潮。独上数层扪北极,满天风
-
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投竿跨马蹋归路,才到城门打鼓声。
-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海燕[苏联]高尔基 著戈宝权 译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他自幼困苦,父亲去世后,便独自谋生,当过装卸工、面
-
古文·勾践灭吴 《国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名言: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注释: 鸿鹄(hu): 即天鹅。邈(miao) 邈翩(pian) 翩: 飞得又高又远的样子。 句意: 援笔书写时要有力, 要象鸿鹄飞得又高又远那样。 出处:
-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