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朱槿花》全诗原文鉴赏
李绅
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李绅这首咏槿花诗当是长庆四年二月被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以后,直至宝历元年(825)五月量移江州以前时作的。端州是今广东省西江流过的地区。李绅刚正不阿,被贬南荒之地,见朱槿花有感而发。首句“瘴烟长暖无霜雪”,写出端州一带自然气候的特征:一是常年温暖,二是无霜无雪。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槿艳繁花满树红。”木槿树开放红花,艳丽无比:“艳”字写槿花色彩之艳,“满树”表明槿花之多。“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一句是诗人的感慨。这里的芳菲是指花草美感芬芳。厌,是足的意思,意思是美好的花草四时皆有,以至“不知开落有春风。”不必知道春开秋落季节的变化,因为此地是长暖无霜雪的。槿花是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冠紫红或白色。李绅诗中所咏系红艳之色。诗中所说“芳菲”四时既是指众芳,当然也是指朱槿花。他很感慨生于长暖无霜雪之地朱槿及其它芳菲可以四时皆开,不必担心有霜雪之忧,也当然不曾有春风吹开之喜。联系李绅个人遭遇,这首咏朱槿花诗中也流露了作者一种对安定宽松环境的企冀心理。他被贬端州后伤心已极,他说“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湘浦更闻猿夜啸,断肠无泪可沾巾。”(至潭州闻猿又说:“瘴江昏雾连天合,欲作家书更断肠。今日病身悲状候,岂能埋骨向炎荒。”(江亭)。他在忆汉月诗中写道:“花开花落无时节,春来春去有底凭。”单从花开花落看不出此地季节变化,不象北方那样有春花秋实的明显季节之别。春来也好春去也好,到底以什么为凭证呢? 月是故乡明,花是家乡好。李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得他对生于端州的朱槿花抱有一种特殊的观感。朱槿花开得那么红艳繁多。不曾有开落的喜忧,这真也令人感叹不已啊! 就咏物诗而言,李绅这首咏朱槿花的诗不曾强调槿花的朝开暮落,而是从木槿地处炎荒,开落不知春风这点着眼,以寄托它企冀宠辱皆忘的感慨,是颇有特色的咏花之作。
-
师第七 【题解】 师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坎为水;上卦为坤,坤为地。地下有水,数量无穷,水流所向,随势而
-
【名句】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注释与译文]黄金没有十足的赤色,白玉也有微小的斑痕。诗句富于哲理,今引用来比喻对待人和事物不能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宋)戴复古《寄兴》
-
《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现简称《唐会要》。宋代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此书在清代以前未有刊行本,原本在流传中多有残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馆臣
-
涨水返旧壑,飞云思故岑。念君忘家客,亦有怀归心。三间得幽寂,数步藏清深。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相携横岭上,未觉衰年侵。一眼吞江
-
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作品赏析①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此指长安街道。②天门街:指通向帝王皇宫门的大街。此当指长安外郭城中央的朱雀门大街。《过天门街》是一首七
-
这首句指胡邦衡所上“封事”,“九重关”,君门九重,极言深不易达。第二句借天上的虎豹言“封事”上达帝前之不易。“清都”,这里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指奸臣和爪牙。第二句是补充第一句之意,因当天守关虎豹被关,所以“封事”能直达殿上。三四句写朝廷上
-
文化碧波中的莲,洁净曼妙风情万种。莲花出水溅出的涟漪,湿了文人的青青子衿,氤氲出各种诗意。人们从“莲子清如水”中看出了爱情,从“出
-
乐义大叔:您好,请允许我这么冒昧地称呼你。对于怎么叫你,我纠结了很久。我知道你有很多闪着金光的称号: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全国
-
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兰字开头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含有兰字的诗句大全,有兰字开头的诗或词么要伤感的啊,兰字开头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 客中作》 唐·李白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3、江头橘树君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