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言简意远的咏物小诗,不只咏叹了蝉声的婉转悦耳,而且吟颂了秋蝉高洁的品格,借物咏怀,寄意高远,在古人的咏蝉诗篇中,别具特色。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rui)”本为古人冠缨末梢下垂的部分,又状蝉头部伸出的触须,礼记·檀弓:“蚕则绩而蟹有匡,花则冠而蝉有緌。’此指蝉之触须,如同拂扬下垂的冠缨。古人以为蝉“含气饮露”,居高饮洁,生性高洁,诗中故有“含清露”之说。唐代戴叔伦画蝉诗中也有“饮露身何洁”句。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出秋蝉鸣声的远扬。“流响”,指蝉的鸣叫声,着一“流”字,便写尽蝉鸣的流利婉转,悦耳动听。梧桐本为高树,因秋深叶落,枝干更见挺拔峭立,“疏桐”二字且与后面的“秋风”相应,在蝉鸣与梧桐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出”字,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个出字妙在两点:一是点出秋蝉所依的是高桐,居高所在;二是生动地表现了蝉鸣声的响亮远扬。更为下面两句诗作好了铺垫,带动了全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诗人在对蝉鸣声生动描写之后,引发的议论。借助于飒飒的秋风,蝉鸣之声才能得以远扬,一般人们都这样认为,古人诗中写蝉,大多也如此描写,南朝诗人张正见在赋得秋蝉喝柳应衡阳王教诗中即有“风高知响急”句。而虞世南却翻出新意,别有见解,他强调蝉声远扬,是蝉自身居高所致,而非借助于秋风,表现了蝉孤傲清高的品格。这同时也给人们这样一个启迪和感受:一个人只要立身高洁,自然会声名远扬,而无须凭借外在的力量。
诗人处处以赞颂的态度表现蝉的品格,意在以蝉自况。沈德潜在唐诗别载言此诗:“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确是很有道理的。诗人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曾屡次被唐太宗赞赏为“五绝”。由此看来,这首寓意含蓄蕴藉的小诗,也可看作是诗人对自己高洁品行的自我鉴定。
-
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 作品赏析黄鹤编在广德元年春作,盖梓州旧有甘园,非瀼西甘园也。【朱注】《益州方物赞》:柑,生果、渠、
-
征马嘶长路,离人挹佩刀。客来东道远,归去北风高。时候何萧索,乡心正郁陶。传君遇知己,行日有绨袍。
-
【原题】:罗仙宫道士留午饭后遍览山中佳景三十六峰罗列几席夜雨达旦客枕甚清
-
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
-
老王上高中和大学时喜欢打乒乓球,水平不低,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放下,这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随着职务不断提升,他走到哪儿,就把这个
-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
一室曾何埽,居闲俗虑平。二毛经节变,青监不须惊。三复磨圭戒,深防悔吝生。四愁宁敢拟,高咏且陶情。五鼎期君禄,无思死必烹。六奇还自秘,海宇正休兵。七日南山雾,彪文幸有成。八门当鼓翼,凌厉指霄程。九德方居
-
【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与译文]天地的长久也有穷尽的时候,可这种永别的怅恨连绵不断,永无了结的日子。诗句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无法实现的千古遗恨。 参考文献 (唐)白居易
-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 ① ,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② ,天应乞与点酥娘 ③ 。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