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枯木竹石图》赏析
枯木竹石图
元·吴镇作
绢本水墨
纵五三厘米
横六九.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绘画史上,疏林窠石画派起源于北宋的李成,他所作的寒林图引起了苏轼摹习的兴趣,而苏轼向文同学画墨竹法,两者相参,遂有其笔致萧散简逸的枯木竹石图。元代赵孟頫所作的秀石疏林图、古木竹石图等,在笔墨风格上可说都是沿袭苏轼的眉山竹派而情致更见潇洒。从李成的寒林和文同的墨竹,发展到苏轼以至赵孟頫所作的枯木竹石,亦即是从宋人至元人,在用笔上可明显看出已从较为硬实刚劲向较为萧散飘逸转化。这是元代文人画趣味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元代,由于赵孟頫的倡导,一般文人画家多对南宋画家用笔硬坚和水墨淋漓之作产生反感,干笔柔逸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但也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的画风,在当时的文人画家当中,却成为一个明显的例外。
与“元四家”当中其他三位黄公望、王蒙、倪瓒喜用干笔淡墨不同,吴镇作画擅用浓墨湿笔。在“元四家”中,其他三家都追随赵孟頫而有意避开南宋马远、夏圭的水墨硬笔画风,独有吴镇却是“合马(远)、夏(圭)、董(源)、巨(然)为一手”。吴镇这种不趋从他人的个性,自然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吴镇年轻时便习击剑喜豪侠,后又杜门隐居,忍饥耐贫,以卖卜为生。据传当邻居画家盛懋家门庭若市时,吴镇受到妻子的埋怨却毫不在意。而当有钱有势者向他求画时,吴镇又不屑一顾。不过有聪明人有意在吴镇到来之前置佳纸好绢于几案,或遇他一时兴起,却会随手挥洒起来。这一幅枯木竹石图,或许便是这样产生,亦未可知。如此的个性和经历,使得吴镇笔底的情韵,尤具有一种磊落随性、兀傲不凡的力度。
这幅枯木竹石图,一反苏轼、赵孟頫同类题材那路秀逸的作风,用笔沉着、雄健、简率,用墨苍郁、饱满。以这样的笔墨来表现枯木竹石之类的小品,显示了吴镇与众不同的气魄和功力。虽然笔墨沉厚,但吴镇在章法布局上却仍是灵活不拘。那居中的巨石,以类似李唐的大斧劈皴写出,其势略向左倾;而傍石的槎枒枯木,则有意略向右偏,使全图态势由危转安;再配以石根随手挥写出的兰草,和石顶既沉凝又潇洒的丛竹,则既表现了前后藏露的空间,又使全图的态势摇曳生姿,情致绵绵,相当生动。以沉郁的笔墨气格与灵动的章法布局相匹配,正是吴镇作为一位独特的文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枯木竹石图
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吴镇一生最喜画渔父图和梅竹,这显示了他的人品气节,也使他对这类题材的运用相当娴熟。由此图中的槎枒枯木,我们可想起吴镇常画梅树的老干新卉;由此图中的丛竹,我们亦可想到吴镇画过不少墨竹谱,他曾苦苦探究写竹技法。记得吴镇还为画竹题过一首诗:“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由此再来看这幅画,吴镇表现枯木、丛竹和巨石,在笔墨上竟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也就不奇怪了。
-
扬之水 作者: 王纪刚 【本书体例】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
-
蝶恋花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宋词典故·凤朝阳 【出典】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东汉·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 【释义】
-
徐聋子和儿子都爱钓鱼。徐聋子有根一丈余长的斑竹钓竿,节疤粗且节距短,起码在山谷豁口处生长十几年才有此仙风道骨。这根钓竿是他的宝贝,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古诗词默写填空1分题,内容包括八年级古诗词默写姓名班级得分(注:每小题2分,共100分)1、,,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背诵默写填空课外古诗词十首背诵默写练习1,古诗文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共5分)1.,千里共婵娟(苏轼《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刘禹锡)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作者: 童继红崔承枢魏惠明 【原诗】:千里黄云白日曛
-
【注释】:
-
二十一内为精神,外为气色 【原文】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1)明、壮艳、老素”是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