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诗《伦敦》鉴赏
伦敦, 我美丽的伦敦,
不是落日,
也不是苍白、 翠绿的苍穹,
透过帘子一样的银桦树,
熠熠闪烁,
不是那一片宁静;
不是小鸟
在草坪上
蹦蹦跳跳,
也不是悄悄降临到
万物上的黑暗——
不是那一切感动了我。
但当明月悄悄地、 慢慢地,
在满天繁星中,
潜上树梢,
我想着她,
想着她离去时
在人们身上洒下的光辉。
伦敦,我美丽的伦敦,
我将爬入
树梢之中,
攀上明月映照的枝头,
这样,风
就会让我的血冷了。
(裘小龙 译)
人们对意象派诗歌接触渐多,便会感到它们的精致、凝实,同时也感到它的促蹇、单薄。这首诗则表现出了较为舒放、优美的抒情风度。开篇第一行径直发出赞美之辞;照常理,紧接着“美丽的伦敦”的赞辞之后,应是相应的补足形象,但这里却相悖而为,上来两组波折一个跌宕:“不是……/也不是……/不是……”两个句群用同样的副词,领起两组排比,形成两道波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取的虽是相似的排比词,相似的排比句式,似乎在诗意上接近等值,没有大的相异点,然而它毕竟造成了澹澹不惊的排浪,激荡和推拥着读者的情感进程。这手法的闲散,酥松了意象派诗歌的固有的章法,而且,这里边也暗蓄着作者的一个心理倾向:笔遣苍穹、桦树、小鸟、草坪等宁静优美的意象,连缀成一道典型的英国田园风景线;而又对风景线冠以否定性副词,把读者带进一种审美期待:既然如此风光都并非为诗人所钟,那么,必有更令人神往的东西了,从而水到渠成地产生并完成了一个诗意转折:这便是明月离去时洒下的清辉。临了的一节,重蹈篇首之辞,近行转折之意,这是一种深度的衔接,其中有个“未来时”的典型细节: “我”将爬入树梢,攀上明月映照的枝头。“这样,风/就会让我的血冷了”。 “血冷了”暗示着心态进入静穆的化境,人和自然的默然认同,或许也是出于诗人对都市工业文明的抗拒,宣扬向大自然作永恒的逃避。美学旨趣的仙风道骨,决定了作品对意象派框式的某些突破的潇洒意态。由于意境的宽松,故能使诗中意象较为繁富一些,寄寓的心声也饱满一些。在意象群的荫庇下,情思是一湾可以听见喧响和窥见光斑的溪流。
(赵国泰)
-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 1 ,不知始何名。病偻 2 ,隆然伏行 3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丛种树
-
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浅怜清演漾,深爱绿澄泓。白扑柳飞絮,红浮桃落英。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树集莺朋友,云行雁弟兄。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花助银杯气,松添玉轸声。鱼跳何事
-
春光好 和凝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 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简析】 水上柔嫩的蘋叶,衬着岸
-
梅谢粉柳拖金香满旧园林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昭公元年) 【题解】 郑国与楚国交界,是中原诸侯的屏障。所以,楚公子围借到郑国访问、迎娶之机,想要带兵袭
-
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描述壮士从军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他们离乡背井,投身战场的决心与勇气。全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将读者带入那个英勇无畏的时刻。翻译赏析要尽量保持原义,以呈现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刘月新的《一九九七年的“千童信子节”》叙述了河北盐山县千童镇一个独特的民间习俗——纪念和祭祀秦朝时的徐福率三千童子东渡日本的往事。
-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4.杨
-
李珣也曾写过一些隐逸之词,如《渔父》、《渔歌子》等。这首《定风波》是借范蠡事以明己志。范蠡亡吴霸越之后,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啸傲风月于山水之间,过着隐逸生活。作者对他深怀仰慕之情,认为其人高洁无上。词的开头即点明他志在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