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光明》原文和鉴赏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一九一九,十一,二二
光明这首诗,包含着黑暗向光明转化的哲理,能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全诗只有十二行,不分节,但从诗人构思的思路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六行,写夜行。单就字面看,是诗人自叙在一个风雨沉沉的夜里,走在一片布满歧路的荒郊上,由于没有光明照出识别方向的标志和脚下的沟沟坎坎而产生了“叫我怎样走好”的困惑。实际上,诗中所说的“风雨沉沉的夜”是指黑暗的旧社会,“人们的道”、“歧路万千”都是指人生的道路。
第二层是后六行,写诗人与上帝的对话。本来,宇宙间并不存在上帝,但诗人却以虚拟的口气向上帝提出请求:“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让我好向前跑!”而上帝的回答却是:“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这“自己去造”四个字,蕴含着人类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说,当然有天然的光源,如日月星辰以及闪电、野火等等。但是,这些自然界的光明不是时时处处都有的,或者虽有,其亮度不够。这就需要灯。要点灯,从火种、燃料的获取到灯的制作,无不包含着人类的创造。至于社会意义的光明,诸如社会前途的光明,人生道路的光明,更是离不开艰辛的创造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讲,光明与黑暗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要享受光明,靠“上帝”给予,当然也是一种条件。但如果处处都是黑暗,连上帝也找不到光明,那就只有靠自己创造。 于是,“自己去造”就成了黑暗向光明转化的条件。
总之,光明这首诗蕴含着黑暗怎样才能向光明转化的哲理,揭示了享受光明与创造光明的辩证关系。尽管诗人于“五四”运动发生这一年写作光明这首短诗时,还没有找到创造光明的正确道路,但他当时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个青年学生向读者所揭示的哲学道理,却像一盏暗夜的风雨灯,给夜行人以无限的慰藉与勇气。
-
外国童话《[塞尔维亚] 格·奥璐依奇·红艳艳的罂粟花》鉴赏
-
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戊申岁 ① ,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 ② ,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 ③ ,青云得意 ④ ,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
-
杜牧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汉江就是汉水。开成四年(839)春,杜牧离开浔阳,溯长江、汉水,经南阳去长安,就任左补阙、史馆修撰新职。此诗为船行汉水时所作。
-
鸟语花香 我们家养过两次鸟,回想起来也是有点意思。 第一次是那鸟自己飞上门来的,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们在阳台上乘凉,它就飞来了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魏秀仁 《花月痕》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第一部描写妓女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16卷52回,最早有清光绪十四年福建双笏庐木刻本,另有上海书局、上海普新端记书局、上海育文书局石印本和大达图书供应社、世界书局铅印
-
关于习俗的名言名句大全 古老的习俗具有天然的威力。 [古罗马]西塞罗《创造性》 人喜欢按习俗行事,因为人是习俗的创造者。 [英]萧伯纳 《贵贱联姻》 一块可口的蛋糕,与其留着,不如切开吃掉; 坏的习俗
-
国学名句“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众能而责诸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众能而责诸人 语出宋代杨万里《庸言》。君子不似一件器物,他不因为有一种专长而满足于自身;至于使用人的时候,则像使用一件器物那样,并不责求他具备
-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余响,来送千里客。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湖山洲渚联,澹澹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谴黜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