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盛唐之音” 自有它高昂的时代旋律,在这个大合唱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呈现着一种奋发精神和豪迈风度,决不是宋以后那种文弱书生和谦谦君子。在这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自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李泽厚 美的历程)一向被人们视作悲苦的离别,也一反“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的老调,而变得诗情画意,风流潇洒起来。不是么?请看盛唐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旁所留下的一幕。
时间正是阳春三月,和风丽日,烟花迷濛,江夏黄鹤楼下,诗人孟浩然正握别好友李白,准备到广陵(今扬州)去,江水悠悠,别情依依,两人难舍难分,最终还是互道珍重,孟浩然登船而去。顺水行舟,船渐行渐远,李白随着船的远去,也一步步登上高处,目送着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然而他仍然翘首凝望,帆影消失了,极目之处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苍茫的水天交接之处……
这里只有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信心,没有担忧。分别的双方理智而潇洒,笃厚而轻松,仿佛这不是一次故人难舍的离别,而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体验。太平盛世,环境与心境决定了诗的意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川后酒隐安陆,漫游襄阳的时候。此时的李白,尚且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在政治上“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左拾遗韩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几乎到处旋转着玫瑰色的光环。他发奋着,追求着,大千世界几乎任他驰骋。而此时大李白十多岁的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他善写山水田园诗,和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维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者。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慕,其赠孟浩然一诗便表达了这种崇敬的心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佩之情。李白如此仰幕孟浩然,并不是因为孟浩然的名气之大,而是因为他们两人在思想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孟浩然虽然以一个隐逸诗人出名,但和李白一样,也有着热切的用事之心,只不过是在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才归隐山林,从诗酒中寻求某种安慰和乐趣。另外,孟浩然平生重义好施、蔑视权贵的性格,也同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的豪举相仿佛。因此,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二人江夏相见及相别,是在阳春三月,一年风光最宜人的时候。江水如兰,繁花似锦,长江两岸盛开的百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绒瓣盈盈,嫩蕊颤颤,粉雾腾腾,每朵花,每片花周围都象是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这种花开含烟的景色,慧心的诗人是最有体会的:“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杜甫清明)“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歌)“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罗隐 牡丹)李白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长相思)这种花之烟景恰好伴孟浩然一路之行,如诗如画,岂不惬意,无形中冲淡了离别之愁,为此次送行平添了愉悦而美好的色彩。且此日离别,虽是“西辞”江夏名胜黄鹤楼,但要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荒凉之所,而是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扬州。从仙人乘鹤而飞的地方起程,去到“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姚合 扬州春词)的地方,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联想和向往之情。如此时代,如此友谊,如此环境的离别,还有什么悲苦和忧伤呢?只有愉快和憧憬以及丝毫没有感伤的别情。
读这首诗,总会自然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形象,尤其是结句所造成的效果更加强烈。孟浩然登舟东下了,李白却一直在江边伫立着,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人的轮廓看不清了,帆也模糊了,那缩成的一个小点也消失在水天交界线上。只是在这个时候,诗人的高度注意力才开始分散,才注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通过这一伫立凝目的形象,就完全表现了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描写,才能表达此时之情。这大概就是“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黄生 唐诗摘抄)的缘故吧。诗的结尾使人联想起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冷朝阳的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长空流”(送红线);又想起李白自己的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行)。看来这位飘逸的诗人送别朋友,都是远望帆影没入碧空之中,最后心思尽付于一江流水。在诗人来说,深情厚意,恐怕只有那随人远去的江水是最能领会和最能传达的。
-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作品赏
-
(内篇 敬身) 庄敬之心如果胜于怠惰之心,则凡事莫不肃然以赴,无有不吉者;反之,则松懈放弛,百事皆废,无有不灭者。 《丹书》,这是周武王的老师太公望上呈武王的一本书。 (参考)丹书曰……义胜欲者从,欲
-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有错综辉映之美;说理论证犹如抽茧剥笋,层层转折,步步深入,有绵密精致之美;语言修辞上运用比喻、互文见义等,手法纯熟贴切,句式铿锵果断,有节奏鲜明辞章华丽之美。
-
衬字又称衬词或垫音,是一种在话语中加进一些字,不表示意义,只起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作用的修辞方式。 衬字是以语音作为构成材料的修辞方式。插入话语中的衬字,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
箬岘亭东有小池,早荷新荇绿参差。中宵把火行人发,惊起双栖白鹭鸶。
-
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见,画师犹自欠工夫。 [赏析]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上有九峰,故号九子山。唐李太白游江汉,见九峰如莲花,改名九华山,并与友人作《改
-
原题:用辛稼轩陈同甫倡和韵,送王正子之襄阳,明春归广陵,并嘱其一示何生龙若(何名铁)
-
【原题】:大理曾少卿欲见余近作录数篇寄之以诗为谢且云连日疮荡作读余文而愈因次其韵
-
作者: 李健吾 【原文】: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