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
【注释】
选自宋·苏轼超然台记。
欲:欲望。
足:满足。
有尽:有一定限度。
战:斗争,交锋。
去取:丢弃和取用。
择:选择。
辞:推辞,辞去,放弃。
【赏析】
苏轼的超然台记作于任密州知州的次年(公元1075年),文章叙述了作者由杭州迁官密州的生活环境变化,在艰难的环境中怎样悠然自处,以及登台眺远等等,并从中抒发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最后一段点题:“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外也。”然而,字里行间里,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丝超然之乐后面的苦闷: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意思说: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心里总存在着美、丑之间的斗争,眼前老是进行着取、舍的选择,那末,使人快乐的事就往往很少,令人悲哀的事却常常很多。这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祸患而抛弃福禄。
这一句想说明的是,不超然物外,便会有无限的悲哀。作者从祸福与悲喜的关系入手,认为人们所以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是因为福禄使人高兴,祸患使人悲哀。然而事实上,人们求福反而致祸。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没完没了,而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于是有些人为了满足其奢望,便总是在心里、眼前权衡、选择,以至“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经常陷入矛盾和烦恼之中,这实际上是在追求祸患而放弃了福乐。求祸而辞福,就不是人之常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受了外物的遮蔽,将人束缚在物质享受之中(“游于物之内”),而不能超然于物外(“游于物之外”)。物虽无大小贵贱之分,但人一旦被束缚在其中,便眼界狭小,头昏目眩,难辨是非,恰如通过小小的缝隙观战,又怎能知道胜败在哪一方呢?于是美好和邪恶交错产生,欢喜和忧愁也就出现了,这正是令人感到可悲的地方。
所以,作者善于自我解脱,始终保持喜乐如常的生活态度,超然物外,从而使“乐”成为生活中的主旋律,断言说,我到哪儿都不会不快乐啊!
-
金圣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的回评中,称赞它“为艺林之绝奇也”。在今天看来,这一回的描写也可以称作中国古代小说中“绝奇”的篇章。 首先,它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在《水浒传》以前的我国小说中,
-
《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名句ldq
-
跻春台 清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四卷四十篇。题“凯江省三子编辑”。省三子即刘省三,四川中江县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刊本,藏上海图书馆;1914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毓相关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毓和萱的诗词或对联有吗,有关毓和萱的诗词或对联有吗,诗经中有无关于毓字的句子。《献王威仪》年代: 唐 作者: 储光羲入与真主言,有骑天马来。但有华清宫,不用神明台。肃肃长自闲,门静无人开。2、《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
-
论“爱祖国” ◆ 海 涅 “老兄!我奉劝您别叫我在您的商标上画个黄金的安琪儿,而让我画上一头火红的雄狮。我已经画惯了红狮。您会
-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
《诗经》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
-
两见黄花扫落英,南山山寺遍题名。宗成不独依岑范,鲁卫终当似弟兄。去岁云涛浮汴泗,与君泥土满衣缨。如今别酒休辞醉,试听双洪落后声。
-
风筝吟秋空,不肖指爪声。高人灵府间,律吕伴咸英。昔年与兄游,文似马长卿。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磨砻老益智,吟咏闲弥精。岂非山水乡,荡漾神机清。渚烟蕙兰动,溪雨虹蜺生。冯君虚上舍,待余乘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