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写“方塘”则形似书。“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 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二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二首诗是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
-
【名句】君子于 ① 其所不知,盖阙如 ② 也。 【注释】①于:对。②阙如:缺而不言。 【释义】孔子说: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是不轻易发表见解的。 【点评】不懂装懂是治学之大忌。 参考文献 《论语·子
-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昨日绣衣
-
董子对贤良策二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
-
可怜颜色好阴凉,叶剪红笺花扑霜。伞盖低垂金翡翠,薰笼乱搭绣衣裳。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芳。
-
【作品提要】 22岁的漂亮女孩白雪公主与7个侏儒同居,给他们煮饭,每天同其中一个男子一起洗澡。她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却渴望遇到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王子”。当白雪公主把美丽如黑檀的头发从窗口放下时,目标
-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1) 。少丧父,事其母 (2) ,及抚弟天表 (3) ,具有至性 (4) 。尝语人曰 (5) : “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6) 。”前明崇祯间 (7) ,县令傅岩
-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
蜗以涎见觅,蝉以声见粘,萤以光见获,故爱身者,不贵赫赫之名。
【名句】蜗以涎见觅,蝉以声见粘,萤以光见获,故爱身者,不贵赫赫之名。 【译文】蜗牛因为有黏涎才被人寻到,蝉因发出叫声才被人粘住,萤火虫因为有光亮才被捕获。因此爱护自己生命的人,不以名声显赫为贵。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拼音大全,内容包括古诗300首大全拼音版,古诗拼音版大全,带拼音的古诗词大全。01 咏鹅 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