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送郎·明代民歌》原文与赏析
明代民歌
送郎送到灶跟头,吃郎踢动了火叉头。娘道:“丫头耍个响?”小阿奴奴回言道:“灯台落地狗偷油。”
一个细节往往就可以写一首好诗。这首山歌就是如此。
作品题为送郎,但不是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也不是长亭话别,恋恋不舍情谊深。作品写这位小阿奴奴送郎只送到“灶跟头”,以后有无再送,就不写了。那么,两位情人有没有在灶跟前拥抱、吻别?或者低声细语地相约下次再来幽会?作品也都没有写。谁也想不到的是,作品接下去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吃郎踢动了火叉头”!“吃”,就是“被”。这一细节,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大大出乎意料的险笔。它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因为“踢动火叉头”与谈情说爱毫不相干,读者自然意料不到;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也许是还陶醉在幽会的甜蜜之中,或者是有一一点慌张,也根本想不到会提防靠在灶头边的火叉,因而一脚踢倒,嘡啷一声,免不了也会吃上一惊。但它又在情理之中:幽会的地点是在室内,送郎就有可能经过灶边;而只要有灶,就会有火叉,加之夜暗之中看不见,踢倒了不是符合情理的事情吗?这个细节一出现,便使作品谐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这就是由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踢火叉与谈恋爱)放在一起而产生的滑稽, 引出了读者的笑声。
前面说过,情郎之所以会把火叉踢倒, 与小阿奴奴暗中送郎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位少女为何要在暗中送郎?纵观全诗,不难知道:两位青年的相爱还瞒着父母, 尚在偷情阶段。由此也就不难理解: 这个“踢动了火叉头”的细节非同小可——它会一下子把两位青年的秘密彻底暴露。你看, 火叉头的响声不是惊动了女孩子的母亲吗?她询问道: 丫头, 什么东西响?本来, 滑稽的细节引出的是读者的笑声;可是,就在读者还没有笑完的时候, 作品又以其母的询问绷紧了读者的心弦, 不由得你不为这两个小青年担心。作品张弛相济、有起有落的铺陈艺术,于此可见。然而,作品此处的“张”,正是为了下文的“弛”;这里把读者的心弦拉得愈紧, 下面就愈可以让读者笑得开心。面对母亲的询问, 这位“小阿奴奴”的回答又是出乎读者意料的: 响声是因为狗子偷油吃, 灯台落了地。读者读到这里, 何止是轻松和愉快呀,大概有不少人会乐痛了肚皮笑弯了腰的。
结句之所以又一次掀起了欢乐的高潮,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小阿奴奴的机灵与读者的担心构成了反差。正当读者为她担心的时候,她却立即用一种极为巧妙的回答应付过去。她的回答,随口编造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巧,如此使读者出乎意料,必然在读者心目中陡然矗立起一个机灵、聪明、可爱的形象,使人为之喜悦, 为之高兴。二是母亲问话之“庄”与女儿回答之“谑”形成了反衬。娘的询问是认乎其真的,可是, 女儿却用一个戏谑的谎话予以搪塞,将她蒙进鼓里。庄谑相衬,更显得女儿的顽皮和可爱。三是巧妙的暗连造成了滑稽。女儿只顾搪塞母亲,即口编谎,无暇仔细推敲,因而用“狗偷油”作回答。她的回答诚然是聪明的,但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偷”字,会使人把“偷油”与“偷情”联系起来,两者发生了暗连。然而,“偷油”的是“狗”,“偷情”的是“郎”,两相联喻,结果是笑骂了自己的情郎还不自知。于是,聪明姑娘便显得滑稽了,免不了会让人发出声声善意的笑——读者当然明白,姑娘的“疏忽”乃是作者的精心构思,有意为之,正是作者的“巧”。
封建社会容不得男女青年“偷情”,但这首诗歌却在欢笑声中对这种“偷情”作了咏赞,这正是它的进步性之所在。
-
王制 【题解】 王制,即王者之制度,是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成邑、选拔
-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作品赏析【原题】: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
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羡尔瑶台鹤,高栖琼树枝。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周羽,相衔汉水湄。
-
作者: 冯牧 【原文】: 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
-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1],轻罗小扇扑流萤[2]。 天阶夜色凉如水[3],坐看牵牛织女星[4]。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
-
国学名句“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出处和解释
【名句】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语出《战国策·赵策二》。管理国家有固定的方法,就是以有利于老百姓为根本,处理政务有不变的法则,就是以法令能切实实行为最好。说明便利人民、有令必行是治
-
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已无心肠料理玉炉香烟。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以风华之笔,运幽丽之思。全词写得清新柔美,婉转多姿。
-
供奉官郑文,尝官于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以遗余。冶铸精巧,非锻冶所成者。雨余江清风卷沙,雷公蹑云捕黄蛇。蛇行空中如枉矢,电光煜煜烧蛇尾。或投以块铿有声,雷飞上天蛇入水。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读李商隐的无题诗,似乎感到诗人永远生活在爱情之中,不管是两情欢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