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意|阅读答案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肃宗至德年间曾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观察使。因得罪权贵,被诬陷下狱,后贬谪潘州南巴。得有为之辩冤者,才有转机,任陆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刘长卿高才冠世,颇凌浮俗,诗调雅畅,甚能炼饰。由于他长期遭受冤枉,诗中怨世伤时的情调比较浓厚。他擅长写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七言律诗也写得很工秀,即景抒情,多冲淡闲远之作。
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在卫疆守边的征战中多有功劳的将军,由于不遇明时,被驱遣解甲归田。刘长卿自己在贬谪中,遇到这位曾经指挥过十万大军的老将流落江湖,真可谓断肠人遇断肠人。这首送李中丞的诗,既是为送人而写,也是为感慨自己所作。诗的题材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怨意。因为在这个事实中贯穿着很大的不合理性:曾是十万大军的统帅,一生为国征战,不以家为,连手中的宝剑都能证明他是何等的勇敢而不畏牺牲。他只身立于边防,敌人则望形远遁,可是当朝对他却如何呢?罢归乡里,流落江汉,前路茫茫,不知所终。这首诗抨击世道不公的倾向很强,但诗味也很浓,倾向主要是渗透到具体事实的揭示当中,用感性形象来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愤。如老将曾英勇地指挥过十万大军,只因不遇明时而罢归田园,这二者一加联系,立即能够造成愤慨。作者有时在极关键之处点透一些事实的意义,如“罢归无旧业”,“罢归”还不算,可怜之处正在于他当年一心为国,不知有家,以致老时归家无业。这样一写就使人更敬重这位老将,也更觉朝廷的寡恩。作者在诗中也还进行一些暗示,如他不直说当今执政者如何,只是说将军老至今日,才更加留恋过去的圣明之时,言辞之外是此日并非明时,是什么呢?请看老将的遭遇吧!这就是托事以发慷慨,借人以抒不平,这种手法是真正的艺术手法。
-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 作品赏析【注释】:吴刀剪彩缝舞衣。(彩一作绮)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
【名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语出汉代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肚腹饥饿的人,用歌声表达得到食物的热望;勤苦劳作的人们,用歌声述说自己艰苦的生活。两句话反映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点,说明文
-
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锺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晴变物华。云光渐容与,鸣哢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来。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乡村的夏夜十分闷热,使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漫长,好在时不时下几场夏雨,偶尔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过去,每逢夏夜,村民们总习惯来到村口那
-
以格调论书是赵宦光的创造,然关于格调的理论并非肇于赵氏,而是明代“七子派”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批评史上将明代前后七子称作“格调派”,如前七子中的李梦阳论诗有七难,一为 “格古”,二为“调逸”(《缶音集
-
《士不以利移,不以患改。》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
[明]冯梦龙 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这是冯梦龙收在《喻世明言》中的一首江南民谣。 首句“做天莫做四月天”,是感叹“四月天”难做,为全诗之结论。下三句逐一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