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图·[元]许衡》原文与赏析
[元]许衡
南山已见雾昏昏,便合潜身不出门。
直到半途风雨横,仓皇何处觅前村。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内容是雨横风狂之中,有一个人正在仓皇四顾地寻觅避雨之所。
首句“南山已见雾昏昏”,应当是诗人由画中模糊迷茫的远景中生出的臆象。本来,在一幅早已是雨横风狂的画面上,已不可能再现出下雨之前的山容雾态了,可是,诗人却偏要这样写,把仅有的一个凝固的画面,变成了多个流动的画面,不但拓宽了诗境,而且突破了画面约束,仿佛把题画变为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显然比就画题画灵动活泼得多了。
南山已见昏昏雾气,这是大雨将至的征兆。在这个时候,就应当躲在家中,不要往外走了。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或以为不会下雨,或以为能在下雨前赶到目的地,于是贸然出门了。谁知才走到半途,便狂风骤起,大雨倾盆,又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来不能来,去不能去,仓皇失措,四顾茫茫,能到哪里去寻一个躲避风雨的处所呢?到这个时候,后悔之情自会油然而生。这种后悔之情,从“直到”二字中暗暗地得到了表现,显得凝炼简省,含蓄有味。
本是题画,诗人却把时间的流动和情感的体验自然地融入画面,因而写活了画境。“便合潜身不出门”,本是“直到半途风雨横”时的后悔心情,诗人却将其提前,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有错综逆倒、奇峰突出之妙。
无论就画而言还是就诗而言,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但一经诗化,它就不仅有意趣而且有理趣。它仿佛在用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向人们演示这样的道理:当你一发现危险的预兆时,就应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切不要视而不见,或存侥幸心理,否则,就会像半途横遭风雨骤袭而无处躲避一样狼狈不堪,那时,后悔也就没用了。这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同人们常说的“船到江心补漏迟”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被表现得更完整、更具体罢了。首句可喻意为已看见危险征兆,第二句为应当采取的措施,第三句可喻意因为没有采取措施而遇到险境,末句为身处险境而无可奈何的狼狈景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生活的哲理完全被融化在形象的画面之中,成为诗趣的构成因素。读者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见诗,从生活的角度可以见理,诗趣与理趣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统一。
这首小诗还可以给我们另一种启示:那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看起来虽极简单平凡,但往往蕴含着极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我们用哲人的眼光去观察和发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赞扬人民公仆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人民公仆的诗句,称赞人民公仆会说(),赞美辛勤园丁会说(),表明报国志向说(),赞美公务员的句子。1.高山的本色在雄峻,大海的本色在浩瀚,天空的本色在辽阔,生命的本色在进取。人民公仆的本色是什么呢?是为民、为公、务实、清廉。2.人民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华山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而卒葬之 3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5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
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
-
上下内外一于术,而诚信之风亡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上下内外一于术,而诚信之风亡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行香子(三山作)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
-
【题解】 唐代杜甫的三吏之 一。新安,今河南省新 安县。客,杜甫自称。丁,二十二 岁的男子。帖,征兵的文书。中 男,十八岁的男子。王城,指洛 阳。伶俜(pīng乒),孤独的样子。 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
-
病人食雉肉喻 【原文】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1],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2]得一雉[3],食之已尽
-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作品赏析【注释】:苦教短李伏歌行(原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
-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对朗诵稿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那什么样的朗诵稿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文朗诵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美文朗诵稿
-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作品赏析掖垣竹埤梧十寻①,洞门对霤常阴阴②。落花游丝白日静③,鸣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