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者日已疏·[汉]无名氏》原文与赏析
[汉]无名氏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这首无名氏古诗·去者日已疏选自三国魏晋南北朝诗。
这首诗本来是写客居在外的人因过墓墟有所感慨而思归故乡的。大意是说:古墓已经被犁为田地,绕坟的松柏也被摧折为柴木。唯有白杨树发出飒飒的悲哀的声响,给人带来无限忧愁。诗句的情调很是感伤,但在后代颇有影响。
伟大的诗歌,千古传诵的名句,总是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这样,诗中描写的对象虽然是个别的、具体的,但却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社会的内容,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使诗人个人的感受和激动,或上升为普遍的人生体验,或反映出客观规律的诗歌的哲理性。
天旋地转,日走月行,沧海桑田,万物更替,这是茫茫宇宙变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两句,从诗人伤感情调中却揭示出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沧桑巨变。“古墓”对“松柏”,写出了相距时间之远久;“犁为田”、“摧为薪”对举,写历尽沧桑后的眼前之物。先前的墓墟,如今已经变为种植庄稼的耕地,古老的松柏已经折断、毁坏,变为柴薪。这是时间的流逝、自然界的力量使它们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它也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万事万物,无不具有发生、发展、衰老以至消亡的过程。无名氏诗人深为“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而伤感不已,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宇宙有变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此事无终止。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无人能够违背,更不要说去抗拒它们的发展变化了。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虽不严格,但却通俗易懂,通过浅显的事实,反映深刻的哲理,不失为古今名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赞美扶桑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扶桑花的传说,诗词,关于扶桑的诗句,关于朱槿花的诗词诗句。清平乐·金风细细宋代: 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的《祭义第二十四》记录了祭祀的规范与意义。通过研读《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到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原则。正确传承祭祀的仪式,可以使人们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敬意,并且能够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同时,研究《祭义第二十四》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学习《礼记》,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
【名句】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与译文]两句的意思是:春天的柳树只会把柳絮飞上半空,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道一旦秋季来临,天地间还有严霜,那时它就枯萎凋零了。历来文人笔下的柳,多为优
-
平日相从乐会文,博枭壶马占朋分。罚筹多似昆阳矢,酒令严於细柳军。蔽日雪云犹靉靆,欲晴花气渐氛氲。一◇万事皆毫末,蜾蠃螟蛉岂足云。
-
名言: “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真作文之大法也。 句意: 当行而行, 当止而不得不止, 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出处: 宋·李涂《文章精义》
-
【原题】:晚自东湖携藉花归儿辈争插盆池香艳不歇亦供两日嗅玩因成
-
观永乐公主入蕃孙逖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孙逖(696—761),潞州涉县(今山西涉县)人,少年时曾住河南巩县
-
诗的第一句“雪满前庭月色闲”,点明了节候与时间。雪满前庭,正当冬令。为什么许多送别诗的背景都是冰雪满径的隆冬?是什么理由催促人们在这本来不利于远行的季节踏上征程?这其中的奥秘是不难发现的。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正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年节
-
寓言《不鼓不成列》讲述了一个关于团结和合作的故事。
在某个古代村庄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包括兔子、鸟、狮子和熊等等。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和谐”的团队。
一天,他们决定举行一次音乐会来庆祝他们团结友爱的生活。熊决定担任指挥,鸟拿起小鼓,狮子吹起长号,兔子则演奏小提琴。
音乐会开始时,每只动物都在全力表演自己的特技,
-
地铁上的茄子歇后语,夏天来了,好热哦,人都晒黑了,有什么办法解热美白的?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地铁上的茄子歇后语,内容包括史上最强的笑话谁有?,腿 肚子 都有点肉想让他们 快速减下去 不反弹的?腿 肚子 都,格力挂壁式空调(凉之静)我家今年刚买的空调,大概用了两个月可是。美丽肌肤,防晒第一 随着气温升高,年轻女孩换上了五颜六色的吊带背心,动感十足的超短热裤。一张张娇艳水嫩的脸,在阳光下肆意张扬着青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