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绝句》原文|赏析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这首诗写了诗人旅行途中,休憩于山间,凭窗远眺,不禁被山水美景所吸引,而恍然若有所悟。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这是诗人临窗眺望所见的画面。你看,缈缈的烟云,轻柔地缭绕于苍翠的松林间,朦胧而宁静,如梦似幻; 碧玉般清纯明净的水湾上,微波浮动,泛着粼粼的寒光,透出一股清冽之气。这是一幅多么空旷幽深、静谧素雅的山林图景! 那么幽,那么静,那么淡,那么雅,轻轻地散发出一股氤氲的禅意。诗人仿佛已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大凡在禅诗中,情感总是如此安详、澹泊; 节奏总是如此舒缓闲散; 色彩总是如此清幽、淡雅; 意象总是如此空灵寥落。林碧水寒,山空人寂,没有尘俗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扰,恍如置身中天仙境,令人荣辱俱忘。静谧的自然,引出诗人独到的禅思。这里没有宗教的迷狂,有的只是智慧的闪光,有的只是对自然、对宇宙观照中的瞬间顿悟。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诗人深有领悟地说。有意深居于山间倒不一定能深刻地体味到山的好处,无意路过,反而能清楚地观赏到山林胜景,并真切地感受到个中真趣。诚如苏东坡所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错,观照需要有个 “距离”,人生也需要有个 “距离”,唯有跳出其外,方能见其真面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即此意。但在诗中,此句似另具深刻的禅理。“住山未必知山好”是因为有所执着;“倒是行人得细看”是因为无心而为。凡事应顺其自然,不能不求,亦不能刻意求之。能不能悟道主要不取决于外界环境,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如山林)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而是认为任何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 ‘无所住心’ ——这即是超越。悟道当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刻意求之,反不能悟。此禅家所谓“平常心是道”,“一切声色事物,过而不留,通而不滞,随缘自在,到处理成。” ( 无门关)
这首小诗清丽可爱,自然而成,信手拈来,宛若口语,语不涉禅,而含禅理。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该诗,定能获益非浅。
-
雍州二月梅池春,御水鵁鶄暖白苹。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 作品赏析第二首言折花之人,惟有贵公子而已。3:雍州二月梅池春,御水鵁鶄暖白苹:雍州,唐时为西京地,又为京兆府。梅,金刻本作海。鵁鶄,水
-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
韩愈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清。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
-
《调笑令》,是北宋元祐年间教坊艺人影响下面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也叫《调笑转踏》。“转踏”当是一种舞蹈的名称。这种《调笑转踏》,是宋词向戏曲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秦观有《调笑令》十首,分咏古代十个美女,每首之前冠以一首七言
-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作品赏析【注释】: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符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
-
名言: 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 注释: 服世: 使世人信服。约: 约束。忿(fen奋): 忿怒。 句意: 胜利了不骄傲, 所以能使人信服; 约束自己不发怒, 所以能使邻国服从。 出处
-
名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释: 在意: 在于表达意思。 句意: 说话的目的在于表达意思, 达到了表达意思的目的就不必说话了。 出处: 《庄子·外物》
-
古驿无人雪满庭,有客冒雪来自北。纷纷笠上已盈寸,下马登堂面苍黑。苦寒有酒不能饮,见之何必问相识。我酌徐徐不满觥,看客倒尽不留湿。千门昼闭行路绝,相与笑语不知夕。醉中不复问姓名,上马忽去横短策。
-
作者: 李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