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金元文·李孝光·大龙湫记》鉴赏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李孝光·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①。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②,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③,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④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⑤,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馀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 “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⑥。
〔注〕① 掉: 动荡。这里指由于惊恐而心脏剧烈跳动。② 谽谺(hān xiā 酣瞎): 山深貌。这里指山的高险。③ 东崦: 东山。④ 著: “着”的本字,附着,附上。⑤ 诺讵那庵: 罗汉庵。诺讵那,一译诺讵罗,为佛教十六罗汉(另两位佛典中无据)之一。传说晋穆帝永和年间,有四川高僧东来雁荡,于大龙湫抱膝观瀑时坐化。后人为他砌塔建庵,并尊为开山祖师。⑥ 南山公: 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大龙湫与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山风景三绝。雁荡山位于浙江东南乐清县境内,以山水奇秀著名,号称东南第一山。在雁荡诸景中,大龙湫尤为著名。它是我国著名的大瀑布,从高约一百九十米的连云嶂凌空而下,宛如银河飞泻,十分壮观。随着季节、晴雨和风力的变化,大龙湫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李孝光为元代浙江乐清人,曾长期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这篇大龙湫记是他雁山十记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作者在秋冬两季游大龙湫的见闻。第一部分写其初游时的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具体描写沿路的见闻。其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的写法相似。只是苏文是实写,而此处则是虚写,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为奇异纷披的山石传神写照,描写颇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而且动静相间: “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动静相间,所表现出的意象更为纷繁多姿。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的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摹。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瀑布的夭矫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声般的震耳声音: 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极言瀑布落深潭时轰鸣声音之大。瀑布凌空飞下,激起横射的山风,水沫随风飘洒,犹如暴雨骤至。这是瀑布将落未落时的雄伟气象。接着写瀑布入潭,用一“捣”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瀑布的雄劲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之精。瀑布捣入深潭,轰鸣声犹如万人奋击鼙鼓那样惊天动地。先写瀑布,继写水声,仍是从视、听两方面落笔。水声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强调: 先是“闻大声转出谷中”;继而亲临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万人鼓”那样雄壮;最后又以“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来进行反衬和渲染,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大龙湫飞瀑的磅礴气势。
以上所写,是作者追记初游龙湫时的见闻,描绘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见到的大龙湫奇景,下面则转而描写旱季的大龙湫。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瀑布不再是那种夭矫凌空、声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湲,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虽然不复能看见雄奇之景,却别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连忘返。这一段,侧重描写大龙湫四周的景物,与上一段突出描写瀑布本身不同。这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画面,以展示大龙湫旱季的美丽。围绕着瀑布,他从动静两方面来写景: 潭上清石与水气相映,红如丹砂;山石之间树木葱茏,碧绿细润,如翠羽凫毛。红绿两色,交相映衬,使这些静态的景物,更为生色。又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鱼的闲暇逍遥点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时也写出了潭水的清莹透澈。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通过动静两组画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龙湫清雅如画的美。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这是诗的意境。这诗意盎然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一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全面地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者互补,将大龙湫的奇伟变幻尽收笔下;二美合璧,将大龙湫的奇丽景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法: 上一段写大龙湫的雄奇喧腾,展现出的是壮美的画面;下一段写大龙湫的明丽幽静,展现出的是优美的画面。雨季出游,着重写沿途的见闻及瀑布的磅礴气势;旱季重来,着重写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写是线状的,下一段描写是点状的。上一段详写的,下一段则一带而过;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则工笔细描。犹如秋冬两季大龙湫景色的不同一样,文章的上下两段也迥异其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文笔的腾挪变幻之妙。
-
断崖老树互撑拄,白水绿畦相灌输。焉得溪南一邱壑,放船画作归来图。 作品赏析一丘壑:犹言一山一水,借指隐居之处归来:即指陶渊明《归去来辞》,谓归田退隐。
-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作品赏析黄希曰:《尔雅》释:蟋蟀,一名蛬,今促织也。陆玑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一名蛬,一名蜻蛚,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辙·黄州①快哉亭记 江
-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祝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
-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② ,望断南飞雁 ③ 。不到长城非好汉 ④ ,屈指行程二万 ⑤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⑥ 。今日长缨在手 ⑦
-
无名氏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进芦花都不见。不知是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qq空间古诗词留言,内容包括个性QQ空间签名经典古诗词古诗词,求5句给别人空间留言的比较唯美的诗句或歌词,给女朋友空间留言的古诗。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