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杂说四》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杂说四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⑤,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识别马的好坏而著称。②骈 (pian): 并,同。枥 (li): 马槽。③粟: 泛指谷类,此处指饲料。石 (da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又重量单位,古代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④食 (si) 马者:喂马的人。食,同“饲”。⑤策: 马鞭。此处作动词用,鞭打,驾驭。材: 此处指马的食量。“鸣之”句: 吆喝它时不能了解它的心意。鸣,指人吆喝,或说指马叫。
【译文】 世上先有善于相马的伯乐,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本来常常存在,可是伯乐却不是常常有。所以,即使有匹该出名的马,也只能埋没在养马人的手里,和平常的马一道死在马厩里,不可能凭借其跑千里的才力而受到称赞。
马群中有那能够日行千里的马,每顿食量也许可吃得一石谷子。养马人不知道它是能跑千里的良马,不按千里马的食量喂养它。这匹马啊,即使有驰骋千里的能力,但由于吃得不饱,精力不充足,出色的才力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一天跑上千里路呢?
驱使它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它的才力供给饲料,听到它嘶鸣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反而手执马鞭指着它说: “天下没有好马!” 唉,是当真没有好马呢? 还是不认得千里马呢?
【鉴赏】 韩愈在二十八岁时,曾三次上书宰相,宰相置之不理,他同时还目睹众多同辈和青年怀才不遇的惨状,因而满腹激情溢于言表,故在杂说四中以马设喻,反映了当政者不能识别人才,粗暴压制人才的状况,为在封建制度下被埋没而穷愁潦倒的才人抒感慨、鸣不平。全文层层深入、说理透辟,跌宕活泼、颇有气势,可谓语短气盛、感慨良深,表现了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愤懑。
韩愈 见“卷七”介绍。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德佑二年正月十九日 1 ,予除右丞相 2 ,兼枢密使 3 ,都督诸路军马 4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5 ,战、守、迁皆不及施 6 。缙绅大夫士革于左丞相府 7 ,莫知计所出。会使辙
-
中国童话《米星如·慈善的张勇》鉴赏 米星如猎
-
叶圣陶以苏州古镇甪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遽园《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了江南几个古镇,甪直
-
《水浒传》第75回“李逵扯诏谤徽宗”,写水浒英雄对待朝廷招安的态度,既重点突出了李逵形象,又活现了一系列人物性格。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样做。”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
-
邹元标《春日赴白鹭洲》明山水诗鉴赏 邹元标 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 沙明栖一鹭,雨过语双鸠。 浊酒浇孤兴,青山笑晚愁。 萋萋芳草绿,无语对江洲。 古白鹭洲,在今南京城西莫愁湖至上新河一带的长江中。后
-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过渡时期的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也和一般人不同,看上去既是抒情,又是议论;既是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
-
梁王台沼空中立,天河之水夜飞入。台前斗玉作蛟龙,绿粉扫天愁露湿。撞钟饮酒行射天,金虎蹙裘喷血斑。朝朝暮暮愁海翻,长绳系日乐当年。芙蓉凝红得秋色,兰脸别春啼脉脉。芦洲客雁报春来,寥落野湟秋漫白。 作品赏
-
无人不自得【原典】患难,即理也。随患难之中而为之计,何有不可?文王困①羑里②而演《易》,若无羑里也;孔子围陈蔡而弦歌③,若无陈蔡也
-
大地的震颤溶入我的心律 ◆ 泰戈尔 下午我坐在码头最后一级石阶上,碧澄的河水漫过我的赤足,潺●逍去。 多年生活的残羹剩饭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