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察传》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察传》鉴赏

古文·察传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1),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2),玃似母猴(3),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4)。闻而审则为福矣(5),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6),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7),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8)。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9),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10),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11),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12): “乐正夔一足(13),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14),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15),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16),和五声(17),以通八风(18),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19),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20),得失之节也(21),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22)。夔能和之,以平天下(23)。若夔者一而足矣(24)。’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5),常一人居外(26)。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28),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29),过卫,有读史记者曰(30): “晋师三豕涉河(31)。”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 与‘三’相近(32),‘豕’ 与 ‘亥’ 相似(33)。”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34),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35),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36)

〔注释〕 (1)察: 审察。(2)玃(jue): 大母猴。(3)母猴: 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4)过: 用如动词,指犯错误。(5)审: 审察。(6)齐桓公: 名小白,春秋“五霸” 之首。管仲: 名夷吾,春秋时代大政治家。鲍叔: 鲍叔牙。管仲年轻时候和鲍叔牙是朋友。后来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公子纠败,管仲被囚,鲍叔牙劝小白重用管仲,管仲终于辅佐小白建立了霸业。(7)楚庄:楚庄王侣,春秋“五霸”之一。沈尹筮:楚国大夫,名筮,沈,邑名,尹,官名。楚庄王想请他为相,他推辞,另荐楚国隐士孙叔敖。孙叔敖为相十二年,庄王遂成霸业。(8)霸: 称霸。(9)吴王: 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即位,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败,自杀。太宰嚭(pi):吴国的太宰伯嚭。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他贿赂太宰嚭,请求讲和,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听信了伯嚭的话,后来勾践发愤图强,反而灭掉了吴国。(10)智伯: 名瑶。赵襄子:名无恤。都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张武: 智伯的家臣。张武先教智伯灭掉晋大夫范氏、中行氏,以后又教他向韩、赵、魏三家要求割地,韩、魏都答应了,只有赵襄子不肯。智伯便率领韩、魏攻打赵襄子,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后来赵襄子用张孟谈计,暗地联合韩、魏,灭了智伯。(11)熟论:仔细考虑研究。(12)鲁哀公: 名将,公元前494年—前468年在位。(13)乐正:乐官之长。夔( kui ): 人名,相传为舜时的乐正。一足: 独脚。(14)传教: 传播教化。(15)重黎: 人名,相传为颛顼(zhuan xu)的后代,尧的掌管时令的官,后为舜臣。草莽: 草野,指民间。(16)正: 定。六律: 我国古代十二种音律中的黄钟、大簇、姑洗、蕤(rui)宾、夷则、无射(yi )。(17)和: 协调。五声: 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即宫、商、角、徵(zhi)、羽。(18)通: 调和。八风: 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即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这里指阴阳之气。(19)益求人: 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20)精:精华。我国古代认为音乐是协合天地自然的音响而成,所以说是 “天地之精” 。(21)节: 关键。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22)这两句依许维遹说,应为: “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 大意是: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23)平: 使……安定。(24)足: 够。(25)溉:灌注。汲: 从井中打水。(26)一人居外:派一人住在外面,专管打水。(27)闻: 使……闻。(28)使: 使用。意思是说,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须专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29)之: 到……去。(30)史记: 记载历史的书。(31)豕: 猪。涉河: 过黄河。(32)己:古文字与 “三” 相似。(33)亥: 古文字与 “豕” 同形。(34)辞: 言辞。(35)经: 界,界线。(36)缘: 循着。为: 指审察。这句大意是,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鉴赏〕本文是吕氏春秋·慎行论中的末篇,慎行论共有六篇: 慎行、无义、疑似、壹行、求人、察传。本文和疑似的内容很相似,堪称姐妹篇。疑似讲要善于辨察事物的相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故“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疑似”即相似。本文讲的是要善于辨察传闻之言,不要轻信谣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故“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即界限。

文章一开头就说: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这不仅是告诫一般道理,而且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实际状况。众所周知,战国末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日知录),策士横议,“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反复于各诸侯国之间,猎取高位。张仪曾说他有一张嘴在,荣华富贵便无问题。吕不韦本人转商业投机为政治投机,相秦十余年,他目睹各诸侯国争相养士,自愧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使他们“人人著其所闻”。吕氏春秋全书对诸家兼容并包,但吕不韦主观上有意侧重于道家,全书保存庄子最多,原书序中说,全书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原书注者高诱说,此书所尚,尚能“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本文一开头就批评黑白不分、传闻谣言的做法,也可算是“中审之人”的持平之论,合乎原书的“品式”和“检格”,对时风不无鞭挞之意。文章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说明 “闻而审则为福” ,如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了管仲而用之,遂霸天下。反之,“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如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而宽容勾践,终于国亡身死。文章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以诫当世。从修辞上看,用典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它能节省笔墨,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文中举了鲁哀公“乐正夔一足” 的询问和孔子的回答,孔子的结论是,“若夔者,一而足矣。” “非 ‘一足 ’也” 。这固然是个对语言表达的分析问题,但孔子的答复远非限于表层,而把道理讲得很深,阐明了儒家的重要美学原理,它至少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 音乐是上古圣人用来辅助教化的,从而说明音乐的间接教育作用; 传说上古就有管理音乐的专门官员,名乐正; 音乐的教育作用是通过调动音乐本身的艺术手段来完成的,如正六律,和五声,协八风; 音乐的内容之本在于含天地精华,故而成为调节成败得失的关键;音乐语汇的根本是“和”(和谐),“和” 的作用是使天下太平。如此看来,这一段对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的管理,音乐的艺术手段,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内容之本,音乐的根本语汇等都一一作了回答,实在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不消说,这一节虽是讲音乐原理的,但儒家风教,溢于言表。

接着举了 “穿井得一人”一例。此处行文节奏放慢,真能令读者产生戏剧性的悬念,结论是“求能(智)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下文“晋师己亥涉河”误读为 “三豕” 涉河,亦颇令人捧腹。吕览多旧史佚事,妙生情趣,其作用是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古文“己”与 “三” 、“亥”与 “豕”形体相近,故误读 “己亥”为 “三豕” ,铸成笑料。形近而外,“豕”与“亥”古音通转,用耳闻发现问题亦不易。子夏是习 “文学” 的孔门弟子,熟谙典籍,是传春秋的学术领袖,审文字形、音至慎,故能随即纠之曰: “非也,是己亥也!”后来“亥豕”成了文字形近而误的典故,成语有“鲁鱼亥豕” ,可与 “背谬矛盾”对举,颇可玩索。

全文举例多立足于史实,均持之有故,但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考察。齐桓公得管仲,吴王轻信伯嚭,说明审与不审会酿成不同结果,哀公聘问孔子,则明“验之以理”的必要性,丁氏穿井和晋师涉河,重在了解辨别,故全文错落有致,观察角度各异。再说,闻贤人之说源于史实,“夔一条腿”有碍常情,穿井得人之说不合事物之情形,又“闻贤” 、“夔一足”之说类雅,“穿井” 、“涉河”举例似俗,作者多方设例,不拘一格,散于各类,收于“是非之经” ,颇有立体感。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结论,主张“验之以理”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还只是一种常识性的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很难说就是科学的方法。但全文能融史实、事理、常情和事实而成散文艺术,堪称融合史学和美学、科学和艺术的一种尝试。而引用孔子的那一段话,概括了古代的音乐美学理论,其意义则远远超过原文关于如何分清是非的结论。

猜你喜欢
  • 李商隐《寓目》全诗赏析

    园桂悬心碧,池莲饫眼红。此生真远客,几别即衰翁。小幌风烟入,高窗雾雨通。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

  • 经典美文段落摘抄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经典==美文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美文段落摘抄,欢迎阅读与收藏。  1、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2、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当你

  •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赏析》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

  • 白居易《酬寄牛相公同宿话旧劝酒见赠》全诗赏析

    每来政事堂中宿,共忆华阳观里时。日暮独归愁米尽,泥深同出借驴骑。交游今日唯残我,富贵当年更有谁?彼此相看头雪白,一杯可合重推辞?

  • 杜甫《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全诗赏析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 作品赏析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之春,是年正月,安庆绪杀

  • 白居易《郢州赠王八使君》全诗赏析

    昔是诗狂客,今为酒病夫。强吟翻怅望,纵醉不欢娱。鬓发三分白,交亲一半无。郢城君莫厌,犹校近京都。

  • 名诗《致恰达耶夫》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荣誉 都曾骗过我们一阵痴情, 去了,去了,啊,青春的欢愉, 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意愿 在心里燃烧: 专制的迫害 正笼罩着头顶,我们都

  • 李白《荆州歌》全诗赏析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邑官有和者亦以诗赏析》

    【原题】: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邑官有和者亦以诗寄之其人自云御方寇有功

  •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名言: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句意: 聪明的人一定先估量他的能力能否达到, 然后才去做某件事。 出处: 《墨子·公孟》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