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翻译|赏析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隔篁竹3,闻水声,如鸣珮环4,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5,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6,为屿,为嵁7,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8,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9,俶尔远逝10,往来翕忽11,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12,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3,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15,余弟宗玄;隶而从者16,崔氏二小生17,曰恕己,曰奉一。
1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2小丘:柳宗元在游钴鉧潭后,在潭西发现小丘,并写有钴鉧潭西小丘记(永州八记第三)。3篁(huang)竹:竹林。4珮环:古人佩戴于身边的玉制饰物,行走时珮、环相击,叮咚作响。5见:通“现”,呈现、出现。6坻(chi):水中高地。7嵁(kan):不平的岩石。8可:约。9佁(yi)然:静止的样子。10俶(chu)尔:突然。逝:去。11翕(xi)忽:轻快貌。12斗折蛇行:形容岸如斗折,水如蛇行。斗折,北斗星排列曲折。13差(ci)互:交错。14悄怆(chuang):忧伤冷寂。幽邃(sui):幽深。15吴武陵:作者友人。龚古:未详。16隶:随从。17崔氏:可能指作者的姐夫崔简。
【析点】 悦耳的叮咚水声揭开了小石潭景色的序幕,水声吸引作者“伐竹取道”,寻找水源,也把我们带进了小石潭那清幽静谧的境界。
首先看到小石潭的全景——水、石、树、蔓,这里使用了映衬、搭配的手法,清凉的水、潭底的石与四周摇曳披拂的青树翠蔓,上下相映,绿白相间,坚柔相配,动静相谐。接着是小石潭的近景,乍看字字写鱼,实则句句写水,游鱼那微妙的动态正足以见出水的澄澈明亮,以鱼写水的侧写手法,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鱼水皆妙,活泼自然。溪流是小石潭远景,这里连用了三个比喻——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描摹溪岸与溪水的情势,再配以日光下形成的色调上的明暗变化,细致入微又显幽深莫测。
本文是“八记”中写景最胜的篇什,写景中渗透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迫害后深重的寂寞与悲哀。水的鸣响、树的青翌.有声有色,却恰恰反衬这里的冷寂;鱼的游动、水的流淌,动态可见,又恰恰反衬这里的幽辟;文中两次写“乐”,正是现实生活中无乐,借山水暂排哀愁的表现。游记最后列述同游者,为“八记”中之仅有,此亦非闲笔。暂得之乐并不能改变“凄神”、“悄怆”的主体心态,他感到此境“过清”而不得不离去,大约他以后也不会再游,全部记下同游者以资纪念吧!
-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
-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
-
下官才不旷俗,宠不动时〔2〕。充帝王之万姓,预乾坤之一物〔3〕。早师《周礼》,偶爱儒
-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① ;腾蛇乘雾 ②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③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④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⑤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⑥ ,可得永年 ⑦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
缁衣 作者: 胡昭著 【本书体例】
-
[原 文] 元丰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⑨,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
这哪里是在咏雨,分明是词人抚世伤心的热泪!过片假写池中鱼儿,骂尽天下随波逐流浮沉之辈。结句既是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更是对世态炎凉的深沉感喟。顾炎武曾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这首词即为“亡天下”之音。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合抱:两臂围拢那么粗。形容树木粗大。 毫末:极细微。指刚刚萌芽的小树。 累土:一筐一筐土累积起来。 【赏析】 老子主张,防止祸患产生应在其没有发生之前,或刚发生之际。
-
诗人不是农民有一座座尖尖的谷仓诗人是棕熊只有一口没有主人的空洞当冬天来临,他们别无他法只有坠进洞若是没死,就开始一个季节的昏眠乘地
-
张梦晋,名灵,盖正德时吴县人也。生而姿容俊奕,才调无双。工诗善画,性风流豪放,不可一世。……不肯妄交人,……唯与唐解元六如作忘年交。(一日,闻六如、祝京兆宴集虎丘,)乃屏弃衣冠……行乞而前。……遥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