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
(文公十七年)
晋侯合诸侯于扈【1】, 平宋也【2】。于是晋侯不见郑伯【3】, 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 【4】, 以告赵宣子曰 【5】:“寡君即位三年, 召蔡侯而与之事君【6】。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7】, 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 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8】。十二年六月, 归生佐寡君之嫡夷【9】, 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10】。十四年七月, 寡君又朝,以蒇陈事【11】。十五年五月, 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 烛之武往朝夷也【12】。八月, 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13】, 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 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 一朝于襄, 而再见于君,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14】, 虽我小国, 则蔑以过之矣 【15】。“今大国曰: ‘尔未逞吾志 【16】。’敝邑有亡, 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 德, 则其人也, 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17】, 急何能择? 命之罔极【18】, 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19】, 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 朝于齐【20】。四年, 为齐侵蔡【21】, 亦获成于楚【22】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 无所逃命。”晋巩朔行成于郑, 赵穿、公婿池为质焉【23】。【注释】【1】晋侯:晋灵公。扈(hu):郑地。【2】平宋:平定宋乱以立宋文公。宋昭公无道,前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夫人派人杀了。【3】郑伯:郑穆公。【4】子家:即公子归生,郑大夫。执讯,通讯问之官。【5】赵宣子:即赵盾,晋卿,是晋国的执政大臣。【6】蔡侯:蔡庄公。君:这里是指晋襄公,晋灵公之父。【7】侯宣多:郑大夫,郑穆公为侯宣多所立,于是他恃宠专权,故说:“侯宣多之难。”【8】克减:稍稍压制。【9】嫡夷:指郑穆公的太子夷。嫡(di):嫡子,正夫人所生的儿子,一般都立为继承君位的太子。【10】陈侯:陈共公。诸:“之于”的合音。【11】以蒇陈事:蒇(chan):完成。完成陈国从服于晋的工作。【12】烛之武:郑大夫。夷:太子夷。烛之武往朝夷:是倒装句,即烛之武同夷往朝。【13】密迩(e):紧密靠近。【14】绛:晋都。【15】蔑(me):无,没有。【16】逞:快心。【17】铤(ting):疾走。【18】罔极:没有准则。【19】悉: 全部。赋: 兵。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称赋。鯈(chou):晋郑交界之地。【20】文公:指郑文公,下文“四年”亦同。【21】祭:当时是楚国的属国。【22】成:达成和议。【23】巩朔:晋大夫。赵穿:晋卿。公婿池:晋灵公的女婿。【赏析】“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矛盾产生的背景是晋侯为了平定宋国的乱事,而会合诸侯于郑国扈地。矛盾的冲突是,作为诸侯之一,而且是扈地的主人郑伯,却不被晋侯所接见。矛盾冲突的原因是,晋侯怨恨郑伯对自己三心二意,暗地里依附于晋国的敌对国楚国。文章起笔,就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作为东道主, 却被拒之门外, 其中所包含的侮辱不言自喻。而晋侯“会”诸侯的目的是“平宋”, 作为诸侯之一的郑伯被拒之门外这一事实, 还意味着郑国将可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的困境。国格的被侮以及外交的危机, 都因“晋侯不见郑伯”而严峻地威胁着郑国的命运。“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则蔑以过之矣。”为一层。“寡君即位三年, 召蔡侯而与之事君。”“君”指的是晋灵公之父晋襄公, 表明郑国事晋之久。十一月, 十二年六月, 十四年七月……左传素以叙事含蓄简练著称, 这里作者却不惜重墨来铺陈, 其用意正是以此来表明郑国事晋之勤,而非虎头蛇尾, 从而体现郑国对晋国之忠心耿耿。先“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后“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使得“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叙述的是郑国事晋之功。郑子家告赵宣子, 用意本是对晋国的侮辱性行为表示抗争, 但书信开头, 语气却出乎意外地平和, 淋漓尽致地陈述郑国事晋的殷勤。表面看来, 似乎有悖常理, 但由于晋强郑弱, 在晋国以无礼行径侮辱郑国时, 郑国言语稍有不慎, 就可能触怒晋国, 并为晋国找到口实而强兵压境。因此, 摆在郑国面前的形势就是尽可能平息而不是激化晋郑之间的矛盾。详细地陈述郑国有功于晋,“虽我小国, 则蔑以过之矣。”针锋相对的正是晋郑矛盾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为贰于楚也。”同时, 晋侯是打着“平宋”的仁义旗帜来集合诸侯的, 而对有大功于晋, 又是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古诗50首,关于春天古诗词100首写春的古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 钱塘湖春行
-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回晚照, 金翠楼台, 倒影芙蓉治。 杨柳垂垂风袅袅, 嫩荷无数青钿校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 到了心情少。
-
宁、汉、沪的对峙与合流,是指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同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党实力派及其南京政府从对立到合作及形式上的组织联合,这一联合也包括了早在上海自立中央的西山会议派。 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都武
-
陆游 花径二月桃花发, 霞照波心锦裹山。 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陆游这首《泛舟观桃花》诗是从泛舟观桃花角度来描写,视野开阔、想象奇特、出语新奇。首句“花径二月桃花发”交待了桃花开放的时间、
-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
晓起对笔架山 正义讴歌志未阑,卑风犹炽意难安。 此生不舞如椽笔,愧对门前笔架山。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
-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 ① 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②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③ 屈原曰: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
-
【3333】我的书店(〔美〕罗纳德·赖斯编,赵军峰等译,译林出版社,11 375印张,2017年7月第1版,48元)△以数十位当代美国作家各自选取一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本文讲述了王维的古诗《送别》中的一句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本句情景交融,早秋的山川景色跃然纸上。上一句是“白日依山尽”,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一句出自王维的《送别》这首诗。全诗描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感叹岁月变迁、人事如梦的主题。这句诗表达了秋天的山川景色,画面美丽而唯美。 “寒山转苍翠”,寒山脱去夏日的炎热,渐渐变得苍翠起来。这里的寒山有两层含义,一是寒冷的季节,二是山川名称。转苍翠意味着秋天来临,大自然万物的颜色逐渐变得翠绿。 而“秋水日潺湲”,描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寄言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