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刘方平)原文|鉴赏|赏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月,一作月夜。诗的开头就定时定景:时是“更深”,景是“月色”。“半人家”,从来理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是说,更深之时一大半的人家都有月色照临,“半”是直饰“人家”的;另一说是,夜静更深,朦胧的月色,一半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庭院,一半笼罩在茫茫的夜空,“半”是补说“月色”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而后者似乎更为妥贴。月色映照的“人家”是静谧的,而月色笼罩的天宇也是静寂的。何况“北斗阑干南斗斜”,此刻正是北斗南斗二星都已横斜、即将隐没的“更深”时刻呢!看得出,这句把“更深”点得更加具体、形象了。天上的寥廓长空,地上的千家万户,似乎都已酣睡,而留下的皓洁的月光,横斜的南斗北斗,也只是相顾无言,默无声息。这“夜”是多么的静,这“月”是多么的洁啊!
写夜月的静寂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静寂而写静寂么?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它是为这两句诗作铺垫的。若非如此静寂,“虫声”又哪能“新透绿窗纱”呢!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本是寒气袭人的时候,奇怪的是,虫儿叫了,而且叫得很响。诗人写虫儿“偏知”,这就别出心裁。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虫儿,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说虫儿“偏知”,其实是诗人“偏知”。诗人于更深静寂之中,敏锐地觉察到,大地在回春,万物在复苏,生命在萌动。他借虫儿的动态来表现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春气暖”了,虫儿也鸣唱起来了。这“虫声”,把“春气暖”的感受编制成一首优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进“绿窗纱”。一个“新”字,说的是乍鸣初唱,用得熨贴极了。“偏知”在“今夜”,虫儿还是初次鸣唱呢!世人都推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名句,而刘方平比苏轼早二百多年就写了这样的名句,这难道不值得赞誉么!
(第一句)言更深之时,一半人家照着月色也。(第二句)北斗横于天,南斗斜于西,则更深矣。(三四句)春气暖,则虫声初出,直透窗纱,令窗中人一一听之,触动春愁,不能安睡矣。(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
-
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
引 子2016年12月22日9时,雾霾后的北京在和煦的冬阳下闪闪发光。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九三学社支社主委王光杰
-
【原题】:才元思如涌泉愈和愈好晨兴遣骑扣门披衣疾读走笔再酬严韵
-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地离
-
梅花不同于一般的春花秋卉,它的特点在于其耐寒、高洁和超尘拔俗。而孤山的梅花则因其与林和靖的大名紧紧联系在一起,故更带有深浓的古雅气息。
-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
-
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气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相门清议众,儒术大名齐。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圭。伶官诗必诵,夔乐典犹嵇。健笔凌鹦鹉,铦锋莹鷿鹈。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通籍逾青
-
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因思人事苦萦牵,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怜深定是心肠校往往成烦恼。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趣味语文关于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古诗词的趣味语文故事,趣味语文古代诗歌中,求趣味古诗词。东晋时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谢安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谢安忽然想考考孩子们的才学,他指着
-
王勃《登城春望》 王勃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邻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王勃是“唐初四杰”的“首席”,他的五言绝句格律严整,在格律诗的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首绝句,每句都符合格律,每个字均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