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陶怡云馈鸭》原文|翻译|赏析
清·袁枚2
赐鸭一只,签标“雏”字,老夫欣然。取鸭谛观3,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4,烹而食之,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5,俾喉中作锯木声6。畜而养之,又苦无吕洞宾丹药7,使此鸭返老还童,为唤奈何? 若云真个“雏”也,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8,仆只好以宾礼相加9,不敢以食物相待也。昔公父文公宴路堵父10,置鳖焉小,堵父不悦,辞曰:“将待鳖长而后食之。”仆仿路堵之意,奉璧足下11,将使此鸭投胎再生,而后食之何如?
1本文选自随园尺犊。陶怡元:事迹不详。馈:赠。2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清诗人。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尺赎、随园诗话等。3谛观:仔细察看。4哀葸(xi):可怜害怕的样子。龙钟:年老衰弱之状。5西王母:古代神话中住在西方昆仑山之女神。山海经言“其状如人,豹尾虎齿”。6俾(bi):使。7吕洞宾:俗传八仙之一。8足下:对对方的敬称。9宾礼:对待宾客之礼。10公父文公、路堵父:均为春秋时鲁国人。11奉璧:指奉还。用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
【析点】 因不中意而却人赠物,还要在回信中评头论足,实在有悖于人之常情,弄不好也会让赠物者脸面全无,恼羞成怒。袁子才到底是袁子才,他“以才运情,使笔如舌”的“专长”(语见文献征存录)可说是派上了用场。
袁枚却鸭,主要因为鸭“老”,怎么个老法呢? “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以自身设喻,颇能自轻自贱,满是调侃意味。联想到随园老人此时年近耄耋,白发萧疏,筋韧骨坚,鸭步蹒跚,读者定会忍俊不禁。袁氏似嫌不足,又拉来了“豹尾虎齿”的西王母作陪衬,“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此喻也颇新颖,一改读者心目中美丽雍容的西王母形象。既烹鸭不成,索性养之吧,又无吕洞宾仙药使之返老还童,所以还得“完璧归赵”。可袁氏之笔却不肯休闲,“若云真个‘雏’也,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又加一喻,极尽调侃嘲弄之能事,读之令人喷饭。不过,信仍未在此打住,而又妙笔生花,用了路堵父食鳖的典故,才堂而皇之地“奉璧足下”。
信中袁枚逞才纵性,妙语连珠,想来陶怡云读了这封谐趣横生的回信,纵有些许不满,也会被随园老人的诙谐放浪所冲淡,甚或庆幸一只老鸭换来一篇妙文。不过,此信出自身为长辈、名誉倾动四海的随园老人之手,终觉有些孟浪无形,正像前人所批评的那样,袁氏“名盛而胆放,多才而手滑”(清史列传·文苑传·袁枚)
-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
这首词是作者旅途借宿,产生的相思离愁之情,通过描写郊原途中的凄美景色,来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风雨后黄昏之景,为抒离情渲染环境。“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三句写了郊原秋景的概况,刚刚下过一场雨,看见零乱的枯黄的叶子飘
-
国学名句“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语出《易·系辞上》。生产出物品以供享用,设立工种使工匠制成器具,为天下人谋取利益,做这些事情,没有超过圣人的了。说明发展生产经济,造福于天下,是圣人
-
题解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谋攻》篇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犹重智谋取胜。谋攻,“谋”,可释为“议”。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
《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禹锡
-
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
《墨翟则崇尚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 惊蓬连雁起 1 , 牧马入云多 。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须传出师颂 2 ,莫奏式微歌。 【校记】 1.蓬,《全唐诗》一作“烽
-
【原题】:前诗谓思索诗句可以度日第恐终无益再赋一首以广之
-
阮郎归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 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