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屈大均《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明)屈大均
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这首小令,作于南京。屈大均多次路过和留住南京,味其词意,当在他初到南京时写的白门秋望诗之前或之后的春天。这首诗云:“龙盘龙踞是钟山,鸣镝谁教入汉关。岂为深宫歌玉树,遂令高庙失金环。台城日落栖乌怨,淮水风高战马闲。愁见卢龙秋草外,名王千里射雕还。”诗的后三联,明显是指福王朱由崧南京政权灭亡之事。福王和他的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等,不顾大敌压境,在南京寻欢作乐,争权夺利,致使清军轻易渡淮渡江,君臣被俘被杀。这幕历史惨剧,与千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惨剧一样:南朝陈叔宝在隋大军窥江之际,还和贵妃张丽华等在宫中寻欢作乐,欢歌艳曲玉树后庭花,导致国亡。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帝位,屈大均曾赴行在上中兴六大典书,授中秘书。永历四年(1650),清兵入广东,桂王走梧州。十三年(1659),桂王入缅甸,随后被吴三桂杀害。屈大均就是在桂王逃遁缅甸后北上第一次进入南京的。这个古都所发生的历史兴亡故事,强烈地刺激着他,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怆的小令。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三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都是以乐景写哀情,以眼前的姹紫嫣红,寄托心底说不尽的哀愁,似乎每片鲜艳的花瓣上,都因金陵历史上的兴亡血泪和福王毁灭的结局,凝聚着沉重的愁思;当它们洒落在景阳楼畔时,连呼啸奔腾的东流江水,也载不走它们。
下片“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写得更加沉痛。“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刘禹锡金陵五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前二句字面只说六朝,其实是兼含南明福王弘光政权在内的。这到处充满兴亡遗恨的白门(即南京),对爱国志士来说,自然“容易白人头”。
这首小令仅六句,却使用了拟人、夸张、衬托等等艺术手法,词意凄惋、深沉,字字句句,满含国破之愁,家亡之恨。典故和时事,贴切如一,不带丝毫做作痕迹。尤其是结句“白门容易白人头”,不但造句醒人耳目,而句中情感,更令读者惊心。全词把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生刍不独比前人,束槁端以废谢鲲。子达想无身後念,吾衰不复梦中论。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
【3409】“空壳村”脱壳记:云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案例精选(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编著,蔡祥荣主编,陈豪作序,党建读物出版社,18 3万字,20
-
《水仙·贺新郎赋水仙》咏水仙诗鉴赏 辛弃疾云
-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
-
国学名句“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出处和解释
【名句】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 语出《国语·周语上》。在所有国事中以专力于农业为最重要的事务,没有为求财利役使百姓而妨害农事的。王事:公事。农功:农事。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林兰香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美益奇观孝义传》、《第二奇书林兰香》、《第二奇书》。八卷六十四回。题“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批点”,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道光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道光十
-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
-
以反映儿童生活、儿童情趣和儿童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短诗。多为儿童口头传唱。中国古代称为童谣。“儿歌”这一概念,是“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的。 儿歌大多是大人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