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题解】 这首诗写的是祖咏登上幽州台遥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蓟门是唐代通往东北边塞的军事重镇,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唐在这里屯扎着重兵。 【全诗】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蓟门:蓟门关,今北京德胜门外,当时边防要地。②燕台:即蓟北楼,也就是传说中燕昭王筑的黄金台。一望:一作 “一去”。汉将营:实指安禄山营,蓟门当时是他的根据地。③生积雪:生于积雪。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④沙场句:意谓战火之光,直逼边塞之月。比喻战事激烈。蓟城:即蓟门。⑤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 “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后终以功封定远侯。论功:论功行封。请缨:汉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岁。缨:绳。 【注释】 燕台:即幽州台,在今北京市。 三边: 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 “三边”。这里指安禄山为平卢、范 阳、云中三镇节度史所管辖的地区。 投笔吏: “投笔”指文人投笔从军, 典出后汉书·班超传:“(超)家 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 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 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 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 典亦作“投笔从戎”。请长缨: “缨”指长绳子。典出汉书·终军 传,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缚南 越王而致之阙下”。 【翻译】登上燕台纵目远望不觉触目惊心, 汉家大将军营中笳鼓喧天。绵延万 里的积雪映出耀眼的寒光,曙色朦 胧中战旗在猎猎飘扬。战场上烽烟 四起遮蔽了胡天之月,海边天空中 云山滚滚涌来聚集在蓟城的上空。 年少时虽然不像东汉定远侯班超那 样投笔从戎,说到建功立业我还真 想学西汉济南终军去自请长缨。作 者描写了雄伟阔大的边塞古战场风 光,抒发了渴望立功异域,以身报 国的壮志豪情。 【鉴赏】 这首诗大约是祖咏宦游范阳时的作品,借所见蓟城形胜,发吊古之幽情。唐代的范阳道所管辖的范围,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帅燕、云等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此诗写开元初年战争,或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蓟门,即蓟丘,现名土城关,在今北京德胜门外。双槐岁抄中所谓京都十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即指此。燕台,即幽州台,旧属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市),有战国时燕昭王为郭隗所筑的黄金台,故称北京为燕台,又统指平卢、范阳一带。“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写诗人登高远望后的感慨,起笔气宇轩昂。他初到边镇,面对着苍茫大地,险要河山,不禁激发了满怀豪情。一个“惊”字,突出诗人初望蓟门不免为之心旌动摇,胡笳、鼓声吹打喧天,更突出军事重镇的严肃气氛。表面是说“燕台”,其实也在暗用典故,以历史陈迹包蕴的兴亡教训,警策今人。这恐是客心“惊”的真谛。 三至六句是写望中所见的景色,意境开阔,气势恢宏。“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前句是望远,后句是望高。远望,北国的冬天,即使雪霁,也是积雪生辉,寒光四射,使人眼花目眩。望高,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此处指东北边防)曙色初临,朔风劲吹,气象朦胧;只有悬挂在高杆上的旗帜,在半明半暗的曙色中猎猎飘扬。自然界的严酷,与军营的严肃,相互配合。第五句“沙场烽火连胡月”,是眼前沙场广阔的景象。第六句“海畔云山拥蓟城”,是环望周围所得景象。五六两句,把北国严冬战地的形势,宏观地勾勒出来,很有气魄。 卒章显志。结末二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借典故以抒情。“投笔吏”借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为汉代终军请战擒南越王的典故。诗人虽然不是定远侯班超,也不是济南书生终军,但是,面对三边烽火,蓟门战云,也使他雄心振奋,壮志凌云,于是也产生了投笔从戎之愿。雄伟的兵战之地,可以激发报国御侮的意志。此二句与首二句的“客心惊”遥相呼应,全诗浑圆无痕而又遒劲有力。 这是祖咏唯一的一首边塞诗,它巧妙地在写景中描绘形胜;与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一样,能在写景中表现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与昂扬乐观的战斗热情。格调高昂,气势豪放,反映了时代的强音,给人以积极进取的感受。 六句写蓟州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六) 【作者】 祖詠,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仕途失意,漫游南北,与王翰、王维等交游,后移家汝坟间,以农耕渔樵终老。当时颇有诗名, “班班有文在人间”(新唐书·文艺传序),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猜你喜欢
  • 《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重道立德类名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鉴赏】 孟子认为,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是良知。这里的“良能”和“良知”其实指的就是人的天赋。不过,

  • 关于恢复日常的诗句,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恢复日常的诗句,内容包括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的诗句,哪些修辞的诗句,叶陆游《游山西村》诗句。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 国学名句“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出处和解释

    【名句】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有香味的薰草和有臭味的莸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味道。意思是说善和恶不同类。薰:一种香草。莸:有臭味的草。

  •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赏析》

    民以食为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都得解决吃饭问题。阳明先生来到龙场,就陷入缺粮少吃的困境,该诗描述的就是缺粮时向农人学习耕田的情景。但从该诗来看,并没有直接描写“学农”,而是通过学农,反映作者对农业的认识,对于“贫寡”的关注。这首诗充满了

  • 欧阳修《石曼卿墓表》原文、赏析和鉴赏

    欧阳修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

  • 翁加雷蒂,朱泽培作品分析

    【生卒】:1888—1970【介绍】: 意大利诗人、翻译家,意大利隐逸派*重要作家。他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市,父母都是意大利人。童年和少年时

  • 《古文观止·王守仁·象祠记》鉴赏

    古文观止·王守仁·象祠记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 高适《逢谢偃》全诗赏析

    红颜怆为别,白发始相逢。唯馀昔时泪,无复旧时容。

  • 欧阳修《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全诗鉴赏

    场屋当年气最雄,交游樽酒涕兄同。文章落笔传都下,议论生锋服座中。自古圣贤谁不死,况君门户有清风。凋零三十年朋旧,在者多为白发翁。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