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杜牧《题乌江亭》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杜牧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是诗人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人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正确总结失败的教训,至死不悟,叹惜他的“英雄”业绩归于覆灭,同时寓有讽刺之意。乌江亭即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胜败兵家事不期”一句开门见山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遍的常识,体现出对史的概括和议论的特点,并暗示出胜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胜败的问题。下句便由这一观点生发开来,说“包羞忍耻是男儿”,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儿”。暗示并讽刺项羽遭到挫败便心灰意冷、含羞自刎,缺乏伟丈夫的豁达胸襟,怎么称得上真正的男儿呢? “男儿”这两个字用得极为恰当,它令人由此联想到自诩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却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刎,这有愧于他一世豪杰的“英雄”美名,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遗憾和叹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他“急渡勿失”,“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亦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一段忠言劝告的高度艺术概括。项羽一生最大的缺点便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在垓下之围的生死关头仍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劝告,拒绝亭长的帮助,终于落得这身败名裂的下场。倘若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的话,那么“胜败兵家事不期”,结果或许还不会像现在这样狼狈不堪。因此,诗人在结句便进一步指出“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句为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与依据。而由此句,令读者又不难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诗人在惋惜、讽刺、批判项羽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耐人寻味,而且急转直下,一气呵成,颇有气势。
对于杜牧这首咏史之作,前人褒贬不一。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显然不同意诗人杜牧的观点。而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却反驳胡仔,为杜牧辩护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吴景旭主要是赞扬杜牧此诗借题发挥,宣扬了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一作虚?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
灵寿扶孔光,菊潭饮伯始。虽云闲草木,岂乐蒙此耻。一时偶收用,千载相瘢AA39。海南无嘉植,野果名黄子。坚瘦多节目,天材任操倚。嗟我始剪裁,世用或缘此。贵従老夫手,往配先生几。相従归故山,不愧仙人杞。?
-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名言: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 说(yue): 通“悦”, 喜爱。嗟(jie) 叹: 叹美, 发出叹美之声。 句意: 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乡村故事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乡村儿童的故事,古诗,关于乡村儿童的故事,古诗,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
-
加查,藏文意思是“汉盐”。相传公元641年,美丽的文成公主进藏路过这里,被壮阔的高原美景所吸引,迎风翩翩起舞,遗落了随身携带的盐巴,
-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孟子》原文鉴赏 [
-
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名句】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 ① ,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译文】凡祸患,因安乐而产生,以忧虑劳苦而避免;因奢侈放肆而产生,以谨慎节俭而避免;因企望太高而
-
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远峰斜日影,本寺旧钟声。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
-
【3382】血缘与归属(〔加〕叶礼庭著,成起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4 8字,2017年8月第1版,48元)△七个部分:导论——最后的避难所;[1]
-
诸葛公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诚,生于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