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关于这首小词,苏轼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有详细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歌云(词略),是日剧饮而归。”这首词就是这段记游中所作之歌,只是“门前”二字作“君看”。

这首词的创作动因是看到“溪水西流”的奇特现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一般由西向东流。西流是极少碰到的情况,因此而很受诗人注目,词人从溪水西流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勃发了与命运抗争的向上精神。为了突出这一点,词先写途中景色:兰溪雨后的景色是明净宜人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暮春三月,兰草的芽孽蓬勃萌发而为溪水所浸,这是山下水边情况。路上呢?春雨冲尽浮泥,“松间沙路净无泥。”山、水、兰、松,组成的世界,境界多么幽雅。“萧萧暮雨子规啼”,这句看似与全词情调不一,但实际起承上启下作用。溪浸兰芽,沙路无泥,都是萧萧春雨带来的,点明上两句的原因。子规啼声常常被说成“不如归去。”子规又是苏轼故乡四川的鸟儿,苏轼此时谪居黄州,听到暮雨中子规的啼声,不能不有所感触,不能不引起乡愁。词从上两句的明快景色,忽然插入一丝凄凉之意,这正是为下半阕的议论蓄势,情感节奏显得高低起伏、跌宕多姿。

“谁道人生无再少?”突然一问,石破天惊,“门前(君看)流水尚能西”,就是有力的回答一切悲观的论调都是不足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呜,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调子非常低沉,苏轼反其悲凉之意,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气氛。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正在贬谪期间),这样的精神情趣尤其难能可贵。在逆境中能催人奋发向上,是这首词最大的成功之处。

猜你喜欢
  • 《蝶恋花·二月东风吹客袂赏析》

    【注释】:李商隐作有一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 无题 》)。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 ,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吧!”桨声

  • 《正月》原文与鉴赏

    作者: 朱金娥 【本书体例】

  • 元宵夜一记

    元宵夜一记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第一个举国同庆的传统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灯笼,以示庆贺。

  • 古代爱情诗词《》沈园二首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陆游,他的一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政治生活中的悲剧

  • 骈文《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赏析赏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

  • 古代名诗《游仙诗(其四)》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题解 这首诗是《游仙诗》十四首中的第四首,抒发了诗人对岁月蹉跎,年华飞逝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原文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 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 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

    白头吟 汉代作者: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 《哭晁卿衡》李白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哭晁卿衡》 【内容】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

  • 《樱桃花下赏析》

    赏花而花已开,诗人常有不逢时之叹,但此诗却加了一个“他日未开”;不管是未开或已谢,总会令人有些感慨。作者从“他日未开今日谢”,引申出“嘉辰长短是参差”的结论,自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此的“参差”之事,实在很多,却也是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