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入蜀》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人蜀,至三峡中2。部伍中有得猿子者3,其母缘岸哀号4,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5。
1桓公:即桓温,东晋人。骁勇善战,曾经灭成汉,攻前秦,收复洛阳,北伐前燕。2三峡: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3部伍:队伍。4缘:循、沿。5黜(chu):罢免、开除。
【析点】 这段文字记述了桓温率军入蜀途中发生的一则小故事。一只母猿为救护被人夺走的子猿,不顾山高水疾,随船行百余里后,从峡岸跳上行船,气绝身死。故事情节简单至极,乍听起来颇像一则奇闻趣事。然而,作者却笔生波澜,简净的寥寥数言,把故事记述得悲怆凄恻,催人泪下,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短文中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平行的情感发展线索。一条明写母猿的哀痛已极,是为主线;一条暗写“得猿子者”的残忍无情,是为辅线。二者在作者跌宕起伏的行文中,激烈地碰撞、冲突,逐渐掀起读者胸中的情感狂澜。先写母猿沿着高峻入云的岸峰凄凄啸啼,百余里哀泣之声不绝于耳,令人心酸。而“得猿子者”竟不为所动,戏侮赏玩,尽得其乐,令人生恨。再写母猿气尽力竭后,绝望地跳上行船,“至便即绝”,令人心痛。而“得猿子者”无动于衷,逼死母猿不算,竟还要“破视其腹”,惨无人道,令人切齿。接着短文以“肠皆寸寸断”的描述,展示了悲剧的结局,把读者的情感波澜推向高潮。“肠皆寸寸断”,虚写眼前实景,实写母猿的悲痛之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令读者胸中起伏难平:一面为母猿宁肯“气绝”也不弃幼子的悲壮崇高的母爱感痛不已,同时也为“得猿子者”的不近人情而恨恶至极。最后写桓温怒黜“得猿子者”,刻画了这位雄情爽性而又野心勃勃的将军内心世界中极富同情心的一面。也算略舒了读者胸中的愤愤之气。
-
刘秉忠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 一阵西风吹雨散,夕阳还在水边明。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傍晚在溪边远望的所见所闻,属于写景之作。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芦花”,此处即指芦苇,用以点
-
作者: 王瑞明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地调查石灰岩地
-
【名句】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语出《管子·牧民》。不重视农时就不能增长财富,不重视土地利用就不会使粮仓充足。两句话说明不误农时和合理使用土地的重要性。天时:指农时。仓廪:粮仓。
-
苔花惊艳的时光人生如寄,过往如烟。当光阴洒满一地,无从拾捡,有一些往事,会和落花一样归入尘泥,也有一些记忆,仅凭一幅画面,甚至一行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注】在遥远的异乡,我想象兄弟 们今天相偕登上高处,身上都插着茱 萸,可就是少了我一个人。登高 :农历 九月初九重阳
-
轻衣稳马槐阴路,渐近东来渐少尘。耳闹久憎闻俗事,眼明初喜见闲人。昔曾对作承华相,今复连为博望宾。始信淡交宜久远,与君转老转相亲。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处】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意思】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 的房屋,给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避 雨,使他们能喜笑颜开地住在里面
-
战胜国用归还战败国尸体的办法,进一步削弱战败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队进攻廪邱,赵国派精兵勇士救援,大获全胜。齐人被俘二千人,扔下尸体三万具,遭到惨败。赵国把敌人的尸体堆成山高(当时把这么做叫“京观”)
-
《搜神记》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 ② 当产 ③ ,夫语 ④ 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
-
【原题】:黄夫人之葬某新有丧不得为文以侑虞殡命儿冲代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