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鉴赏
古文观止·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言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③。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④,故愿望见。”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⑤。”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⑥。”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⑦,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⑧。”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⑨。”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曰: “妇人异甚。”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⑩,贤于长安君。” 曰: “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1),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12)。’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13),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1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1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17),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18),而况人臣乎!”
【注释】 ①赵太后:赵惠文王妻,即赵威后。公元前265年,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年幼,由赵威后执政。②长安君: 赵太后宠爱的小儿子的封号。质: 人质,即以人作为抵押。③左师: 官名。触詟 (zhe): 赵国的左师。史记·赵世家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作触龙,记“触詟”是“触龙言” 之误。揖之: 拱手接待。④郄 (xi): 疲劳,不舒适,生病。⑤恃辇 (nian):依靠人推的车。⑥强步:勉强走动。和于身: 使身体各部分和谐协调。⑦贱息: 息,儿子。贱息,对儿子的贱称。舒祺: 触詟儿子之名。⑧黑衣: 宫廷卫士,战国时王宫卫士穿黑色制服。没死: 冒着死罪。⑨填沟壑: 指人死后埋于山谷沟壑之内。⑩媪 (ao): 对老年妇女的尊称。燕后: 赵太后之女,嫁到燕国为后。(11)持其踵:踵,脚后跟。指赵太后嫁女时,紧跟在女儿 (燕后) 后面,不忍分别。(12) 必勿使反: 不要使她 (燕后) 回国。战国时诸侯之女出嫁他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才返回母国。这里指赵太后希望燕后不要遭到不幸。(13)赵之为赵: 前 “赵”字指赵氏,后 “赵”字指赵国。赵氏原为晋大夫赵衰之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才成立赵国。赵国的首任国君是赵烈侯。(14)奉: 通 “俸”。重器: 珍珠、宝物。(15)山陵崩: 喻赵太后死去。崩,古代帝王死称崩。(16)恣: 任凭。(17)约: 整治。(18)子义: 赵国贤士。金玉之重: 富贵之地位。
【译文】 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 “必须以长安君作抵押,才能出兵。”赵太后不愿意,大臣们都极力进谏,要她接受这一条件。赵太后向左右的人明确地说: “有人再说 ‘令长安君做抵押的’,我这个老婆子一定吐他的口水!”
左师触詟希望拜见赵太后。赵太后满脸怒气等着他。触詟慢慢走进,到太后面前谢罪说: “我的脚有毛病,不能走快,很久不曾见太后了,我只有私下宽恕自己。又怕太后的身体欠安,有所不适,所以很想来一见。” 太后说: “我靠人推车走。” 触詟问: “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 “吃粥啊。” 触詟又说: “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就勉强步行,每天走三四里路,食欲有所增加,这对于身体是很有益处的。” 太后说: “我做不到。” 此时,太后的脸色稍微和悦了一点。
左师触詟又说: “老臣的小儿子舒祺,不能干,没有本事。我已年老,很爱他,希望你能让他当一名卫士,护卫王宫。我冒着死罪向你请求这件事。” 太后说: “好的。他有多大了?”触詟回答说: “十五岁了。虽然小,我希望在我未死之前,托付给您。” 太后问: “男人也疼爱儿子吗?” 触詟回答说: “胜过女人!”太后说: “女人爱儿子爱得特别厉害啊!” 触詟回答说: “老臣私下以为太后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 太后说: “你错了! 我爱燕后远远比不上爱长安君。” 触詟就说: “我以为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你送燕后出嫁时,紧跟在她的后面哭泣,悲伤她远嫁他国,确实很悲哀的了。不过,当她远嫁之后,你并不是不想念她,但你在祭祀时必定替她祷告: ‘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想她有子孙继承王位吗?” 太后说: “是的。”
触詟又说: “从现在推算到三代以前,赵国从立国开始,赵王的子孙相继为侯,现在还有吗?” 太后说: “没有了。” 触詟说: “不仅是赵国,其它诸侯国的子孙有三世相继为侯的吗?” 太后说: “我没有听说过。” 触詟说: “对了。这就是常说的 ‘近祸落在自身,远祸落在子孙’。难道君主的子孙都不好吗? 不是。只不过是他们的地位显赫又无功勋,俸禄丰厚又无劳绩,拥有的金银宝器太多了。现在,你给长安君以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之地,赐给他大量的财宝,你又不让他及时为国建立功勋,将来太后你一旦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立身于赵国呢? 老臣以为你老人家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说你对长安君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赵太后恍然有悟,说: “好吧。任凭你怎样调派他吧。”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整治好百辆车子,派他去齐国作人质。齐国这才派出了援兵。
赵国的贤士子义听说这件事,说: “君王的儿子,是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厚禄,而得以保住他们的财富,更何况是人臣呢?
【鉴赏】 本文通过触詟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入质于齐的故事,说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能让他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应使他们“有功于国”,这才是真正的爱。
文章层次清晰,波澜迭起。
首先,从开篇到 “老妇必唾其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赵孝成王年幼,由其母赵太后执政。强秦乘执政之初的混乱大举进兵,连拔三城,赵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求援于齐,齐又提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的条件。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同意“质子”,并对纷纷进谏的大臣宣布: 谁再提“质子”,她将不客气。由秦入侵的秦赵的矛盾,到齐赵 “质子” 的矛盾,再到君臣间是否 “质子” 的矛盾,层层深化,形成僵局。而“质子”是解决齐赵和秦赵矛盾和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紧张的气氛为触詟的出场作好充分的铺垫。
其次,从“左师触詟言愿见”到“太后之色少解”,写触詟打破僵局,进谏太后,虽为“质子”而来,但只字不提“质子”之事,而是抓住她孤独的心理,向她请安、问候,使赵太后感到温暖亲切,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再次,从 “左师公曰” 到“齐兵乃出”,写触詟从心理角度,旁敲侧击,闲言闲语,由 “托子”引出 “爱子”,再引出 “如何爱子”,并以赵与各诸侯国的后代均不为“侯”的事例,步步善诱,提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切不要养尊处优,挟持重器,要让他们 “为国立功”,才能“相继为王”。所以,太后对长安君爱虽深之,实则害之。这就说到了赵太后的心坎上,从切身利益出发,她同意了长安君入质于齐,化解了矛盾,挽救了赵国。
最后,从“子义闻之曰”到篇末,对事件进行评论,点明对子女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
全文塑造了触詟这一位富有远见卓识并忠诚为国的老臣形象,他敢谏、善谏,深谙对方心理,对症下药,谈话巧妙而生动。赵太后气势偏执、目光短浅、溺爱儿子的性格也很鲜明突出。此外,委婉曲折的叙事和简洁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
-
那呵滩(六首选二)(一)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二)江陵三千三,何足特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题解
-
宋词典故·苍梧 【出典】 《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作者病后所作,上阕写鹅湖自然风光,如老人历尽沧桑后的恬静平淡,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悉字,花鸟也知有情。下阕开头剖诉心曲,感情陡转,通过两具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畴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
-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
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驰。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殷勤一杯酒,珍重岁寒姿。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注释】: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多类似。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突起 ,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
-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春,在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其弟苏辙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筠州(今高安县)任监盐酒税。正遇洪水泛滥,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苏辙此时政治失意与生活烦乱交织,只好借笔以抒发之。
-
这是一首元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突出中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自己中年气衰、叹世事沧桑,和对友人和美夫妻生活的羡慕及自己生活的愁苦。上片写元宵夜晚灯火通明、锣鼓声不决的繁盛景象,景象不改,而自己则已入中年,情味自别,虽旷达如陈敬叟者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