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衣裳》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佚名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浓抹,唯取适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2,簪钗行列3,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4?服饰亦有时宜:春服宜倩5,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吴绫蜀锦6,生绡白苎7,皆须宽衣阔带,大袖广襟,使有儒者气象。然此谓词人韵士妇式耳。苦贫家女,典尽嫁时衣8,岂堪求备哉?钗荆裙布9,自须雅致。
1本文选自刘大杰1934年编明人小品集,是卫泳所辑谈美人十二则之第二则,作者姓名不详。2一色:意为没变化的。3簪: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饰物,金、玉制成。钗:两股簪合为钗。行列:成行地排列。4卖花草标:插在草捆上的一堆堆准备出卖的花朵等饰物。5倩:美好。6吴绫:江南吴地生产的轻而薄的丝织品。蜀锦:蜀地生产的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7生绡(xiao):生丝织物。白苎(zhu):白色麻布。8典:典当,以物品为抵押而借贷。9钗荆:以荆条作钗。荆,一种灌木。
【析点】 生活中服饰之美不可不讲究,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也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明代不知名作者的谈美人十二则,虽多庸俗卑琐,但“首饰衣裳”这一则的审美观点,却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他首先提出装饰浓淡多少以适度为宜的审美标准。饰物多并不意味着就是美,满头钗簪与“卖花草标”无异,正是装饰过分欲美反成丑的生动一例。其次他提出服饰与环境要谐调的原则,即衣饰要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特点。再次说到服装式样:他所谓“宽衣阔带”是当时大方的式样,所谓“儒者气象”则是要自然、闲雅。这几点都是可取的。最后提出贫家女“钗荆裙布”自有一番“雅致”之态,意在申明朴素也是一种美,美并不取决于富贵,反映了作者审美观中的辩证因素。
全文短句直书,层层推展,多用排比句,正是铺陈衣饰的需要。“卖花草标”一比,活画出炫耀富贵的丑态,令人绝倒。
-
清代中叶以后,域外见闻大增,西方器物涌入,诗歌之门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撞击,如何以旧形式容纳新题材,成为摆在诗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一的上册语文书上的古诗词,找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五十首,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初一上册语文古诗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诗林小缀 一 刘禹锡诗误入杜牧集李錞《李希声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言: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愿: 希望。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 不挨在一起不飞。连理枝: 不同科的草木, 枝和干连生在一起。此恨: 指唐玄宗在
-
【题 解】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五律是诗人开元十三
-
(1)韦陀掌、般若掌 韦陀掌是少林派的扎根基武功,少林弟子拜师入门,第一套学“罗汉拳”,第二套学的便是“韦陀掌”。般若掌却是最精奥的掌法,自韦陀掌学到般若掌,循序而进,通常要花三四十年功夫。般若掌是少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出处】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意思】不一会儿风止了,墨黑的乌云又布满天空,秋天白昼短,灰蒙蒙地天已昏黑。布被盖了
-
伐檀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
高门煌煌赫如赭,势利声名争借假。嗟哉子独不顾之,访我千山一羸马。明珠渡水覆舟失,赠我玑贝犹满把。迟迟顾我不欲去,问我无穷惭报寡。时之所弃子独向,无乃与世异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