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史朝义兵败缢死,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这时杜甫早因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变,流亡到东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他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时惊喜欲狂,想七载干戈,生民疾苦,长期流浪,飘泊异乡,今日可以结束了。多年来妻子愁容在面,已成日常固定情态。杜甫想到,从此妻子再也不会有过去的那种愁苦了。而自身不仅可以结束流浪生活,还可以回到洛阳的故乡。这些思想和情感,跳荡在诗人的心怀,他好象不经过什么惨淡思索,脱口即吟成这样一首十分感人的即兴诗。
杜甫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喜意为中心,联结一切有关的思维动作;写动作,想情境,表兴奋,谈打算,这一切都是具体思维,有强烈的感情流注其中,不以景物寓情,加上节奏明快,所以情势发展迅速,有一种使读者收不胜收的兴奋和欣喜的情意从诗中溢出。
这首诗第一句就把全诗的题事写得绰绰有余,而其中的一个“忽”字,更在说事之外,传达了诗人久盼忽得的心情,全诗的喜兴皆系此端,并随诗人的意之所之,顺势生发开去。下七句诗承接着这个喜事,句句包含喜悦之情。初闻此讯的是诗人自己,他对于这场祸延天下的战乱,有切身体会,今日惊闻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而自己的家乡正在河南境内,有家归不得的那种时日已因此而成过去,所以诗人才如此地激动,不禁流下了惊喜的眼泪。诗人的身遇心感多是困苦悲愁,平日中妻子也为此承担了无数的身心的压力。热爱自己妻子的杜甫,过去向无事由能使妻子高兴,所有的常是泪眼相照。今日不同了,人间有了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从自己的体验中相信,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妻子的愁容定会一扫而光。 “却看妻子愁何在”,以设问的语气写,重量无限加大,其中包括了过去时日的愁苦之重,以及今日一朝除却的欢欣。我们从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动作情态中,也能观照杜甫妻子的心情。从杜甫的许多诗中我们早知,这一对患难夫妻,不论是风雪相隔,还是天涯共月,或者是异乡流落,从来是忧戚相共,辛苦同尝的,不用说她自己也是久盼战乱平息的,就是仅从丈夫欣喜欲狂的情态中,她也能感受极大的快乐。后四句的喜,已由惊喜转向了欣喜,化作了希望,不论是放歌纵酒,还是春路还乡,都是欣喜之情的行动设想,艺术形象中物化了这种情态,生活实践中何愁没有通达的归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一骋,已经神驰到故乡。可惜世路崎岖,杜甫的预想并未有实现;此后七年时,他病死东去的舟中;又过了四十三年他的遗骨才被后人运回故乡。
清人浦起龙评注此诗说: “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仍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读杜心解)这评点是很有见地的,特别是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足见他对杜甫的认识之深。
-
谁谓萧条颍水边,能令嘉客少留连。肥鱼美酒偏宜老,明月清风不用钱。况值湖园方首夏,正当樱笋似三川。自知不及南都会,勉强犹须托短篇。
-
此外,本文笔触细腻,转折过渡自然流畅。文中用“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等句子来形容专心读书,用具体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物,竟然绘声绘色,令人宛若在目,显得格外清新别致,生动贴切。
-
红袖轻揎,玉笋挽秋千。画板高悬,仙子坠云轩。额残了翡翠钿,髻松了柳叶偏。花径边,笑捻春罗扇。H,玉腕鸣黄金钏。
-
【原题】:邻翁以紫石斛承粗山一块为予书室这奉斛盖端溪这不堪为砚者然较以所载山石则胜矣予是以有白鹿苍璧之句白鹿苍璧事见西汉书若乃忘真假遗美恶则予不知此石之与真山果同异哉
-
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
-
晁子天麒麟,结交未及仕。高才固难及,雅志或类已。各怀伯业能,共有丘明耻。歌呼时就君,指我醉乡里。吴公门下客,贾谊独见纪。请作鵩鸟赋,我亦得坎止。行乐当及时,绿发不可恃。
-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
作者: 王瑞明 《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周、秦、汉、魏
-
《汉魏六朝散文·谢庄·月赋》原文鉴赏 陈王初
-
《兴设学校,延礼文士。》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