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情诗(其三)》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情诗(其三)
张华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佳人处遐远①,兰室无容光。襟怀拥虚景②,轻衾覆空床。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拊枕独啸叹③,感慨心内伤。
【注释】 ①遐远: 遥远。②虚景: 即虚影,空虚不实的影子。景,通“影”。③拊: 拍,轻击。
【诗大意】 凉爽的风儿吹动门窗的惟帘,清晨的月亮照耀幽深的闺房。丈夫住在遥远的地方,兰室显得黯淡无光。抱着丈夫虚幻的影子入睡,轻柔的被子覆盖着空床。欢乐的时候惋惜良宵太短,悲戚的时候抱怨黑夜太长。拍着枕头独自长叹,心中无限感慨忧伤。
(吴小林)
【赏析】 情诗共五首,是一组表达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相互赠答的五言抒情诗。这是第三首,是思妇怀念丈夫的作品。
前四句写思妇怀念丈夫,夜不能寐。“清风”、“晨月”二句写景: 凉爽的风儿吹动门窗的帷帘,清晨的月亮照耀着幽深的闺房。这两句暗示出思妇由于丈夫远出,孤寝独处而彻夜未眠。可以想见,主人公从上床后便辗转反侧,情思如焚,仰望窗外夜空,唯有一轮明月陪伴着自己,它从东方升起又渐渐西移,正如苏轼中秋词所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么,思妇为何彻夜难眠呢?三、四两句便揭明了原由:“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佳人”,是思妇对丈夫的一种亲昵的称呼;“兰室”,是指女子的闺房,言其芳香如兰。丈夫游居于遥远的外地,致使兰室失掉了昔日的仪容与光彩,这里作者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方式。因人的心情寂寞、懒散,没有心思去修饰兰房,致使兰房凌乱、落满了灰尘,由此曲折地写出思妇跟兰房一样,也失掉了容光。这有些类似诗经·卫风·伯兮所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主人公为相思所苦而容貌憔悴。这几句,表面上无一字写思妇,只描述了自然景物,居室环境,实际字字暗示思妇的心境,融情入景,以境衬情,写得耐人寻味。
后六句直接写思妇孤寝独处的内心苦闷和凄凉。“襟怀”四句,写思妇自 “佳人”远去,夜眠独寝的空虚。“襟怀拥虚景”,由于思念心切,夜眠时,出现了他的影子拥入怀中为伴的幻觉。“轻衾覆空床”,进一步强调思妇反复回味过去欢乐相聚的快乐和离别独处的苦楚。“居欢”两句,和俗话所说的“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为同一意思,抒写女主人公与丈夫在一起时,陶醉于幸福的欢爱之中,只感到春宵的短促;而今一旦离别,空床独寝,夜不成眠,以至于怨恨这寂寞的夜晚多么漫长! “居欢” 与“在戚”两个对偶句形成一欢、一戚,一惜、一怨两种情绪的鲜明对比,以昨日之欢反衬今日之戚,真切地写出了思妇的心态。最后两句,以思妇无可奈何的感叹收束全诗。“拊枕”,写思妇寂寞苦闷之极,用手拍着枕头发出狐独的唉叹,这是独枕无伴、欲哭无泪的悲戚之情的集中喷发,是“心内伤” 的外在表现,也是她深切思念丈夫合乎逻辑的发展。
张华此诗写女性对丈夫的痴恋情思,或写景,或抒情,描摹细腻真实;所写内容虽涉及夫妻枕席之欢,却艳而不佻,深情感人,未堕恶趣;全诗除结尾二句外,其他八句均运用了对偶句式,显得整齐匀称,但又略嫌雕琢呆板。
-
元戏剧《汤显祖和爱情悲喜剧《牡丹亭》》鉴赏
-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祈(现在山西祈县)人。他是唐初宰
-
交阯同星座,龙泉似斗文。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鹢首冲泷浪,犀渠拂岭云。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
-
题兰溪寺曾栽数十丛,紫茎绿叶领春风。年来萧艾过三尺①,白首看图似梦中。①萧艾,野蒿,臭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
-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仙游潭五首。(潭上有寺三。二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渡黑水西里余,従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东路
-
俟(sì): 等。河: 特指黄河。黄河水多含泥沙,无有清时。意思是: 等到黄河的水清了,人还能活着吗?语出《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春秋时,晋、楚两国争霸,郑国
-
这首诗以概括洗练的笔法描绘江南春色、春声与建筑,写出了辽阔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与深邃迷离,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也有人认为此诗借楼台虽在而南朝已亡讽刺唐代佞佛政策。
-
张公晚为龙,抑自龙中来。伊昔风云会,咄嗟潭洞开。精诚苟可贯,宾主真相陪。洞箫振羽舞,白酒浮云罍。言従关洲妃,远去焦氏台。倒倾瓶中雨,一洗麦上埃。破旱不论功,乘云却空回。嗟龙与我辈,用意岂远哉。使君今子
-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注】空寂的山中在新雨过后,万物清新,晚上的天气使人感觉到凉爽的 秋意。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野雨后的 清新明净或山林的清冷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