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一剪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此词借咏柳抒发亡国之痛。
“无限伤心夕照中”,默默无言的柳丝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忧伤的形象,可谓一锤定音。下承两句“故国凄凉,剩粉余红”,说明哀伤的原因:故国破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些残红,一片狼藉。下面又接以三句象征首都皇宫衰败的景象:“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金沟”即御沟。前一句是说,皇宫在丧乱之中已荒废无主,只有御沟里的流水犹自淌个不停。“陈宫”指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提到这类亡国之君的宫殿,当然是借古喻今,暗示明宫也不知是怎样荒凉了。“隋宫”还应和隋堤联系起来,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很有名,这里用来扣紧主题。
下片则进一步发挥。首先总括一句:“往事思量一晌空。”过去的事都已成虚,真是不堪回首!然后又承以两句写景之词“飞絮无情,依旧烟笼”,是说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伤情;而柳絮却象无情似的,每年照旧飞舞,垂柳被笼罩于烟雾之中。最后以“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三句作结,是说柳树服从于大自然的规律,每年秋冬过后,到明年春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仍要发叶抽条,重新变得葱茏苍翠。这几句一方面扣题写柳;一方面以景反衬人事的变幻不定,还不如柳树那样有规律地有枯有荣。咏物诗词写得好不好,要看它写得是否贴切,也就是象不象,还要含蓄不露,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看它的意境高低。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扣题甚为紧密,用字遣词多含蓄蕴藉,而寄托的意境却是深邃的。夏完淳词中,家国之恨的主题反复出现,却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本篇借咏物的方式来写亡国的忧伤,也是一法。
-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
-
白老忘机客,牛公济世贤。鸥栖心恋水,鹏举翅摩天。累就优闲秩,连操造化权。贫司甚萧洒,荣路自喧阗。望苑三千日,台阶十五年。是人皆弃忘,何物不陶甄。[居易三任宫寮,皆分司东都,于兹八载。思黯出入外内,凡十
-
[原文] (节选) 卷第十 议兵篇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巨所闻古之
-
阮郎归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 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
这首诗见于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原书记道,东汉桓帝时,巴郡(今四川东部,治江州,在今重庆市江北)太守李盛,“贪财重赋”,人民十分痛恨,作了这首诗予以讽刺。
-
龙枝已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
-
暝色起烟阁,沉抱积离忧。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空宇感凉至,颓颜惊岁周。日夕游阙下,山水忆同游。
-
《知天命》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易·系辞》第四:“乐天知命故不忧。”又,《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3 啊,地狱的威胁,天堂的希冀! 起码一事是真:此生飞逝。 一事是真啊,其余皆谎, 花开一度后将与世永辞。 64 不奇怪吗?千千万万人 已在我们前通过了黑暗之门, 却无一人回来给我们指路, 我们只能
-
杜甫的诗《梦李白·其二一》翻译赏析: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其二》作者: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