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丁香》全诗原文鉴赏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丁香是江头五咏组诗的第一首,写于肃宗上元三年(代宗四月改宝应元年)春,当时杜甫在成都西郊草堂过着较安静寂寞的生活。初居江上,见花鸟纷纷,触目成诗。其中三首咏花诗都是有寓意的,正如王嗣奭所说:“公之咏物,俱有为而发,非就物赋物者,盖诗之比也。”(杜臆卷之四)
这首诗前四句直接咏丁香,从柔弱之体,到乱结之枝,又到带毛之叶,最后写到披素之花,极有层次,也较细致。
你看叶而称“细”,毛而曰“浮”,花以“疏”饰,艳而加“素”,非细致观察者不能得,非细致描写者也不能道。再如说“丁香体柔弱”,枝条因乱结而交坠(垫即坠),都是用简省文字作准确描写的好句子。诗中对丁香的描写是具体而实在的,因而是成功的。
丁香花小而疏,色或黄,或淡紫、或白,绝无浓艳之彩,但却幽香袭人。它可以深深地栽培在小房之后,但愿隐居独处的幽人能占有它、欣赏它,享受它的馨香。似乎丁香体弱而枝坠,只配与幽人作缘。倘若不服,而欲与高贵的香料兰麝之类相攀比,那将粉身碎骨而不保了。浦起龙评论说:“幽芳之品,堕入靡丽,鲜不自失矣。若护之,若诫之,深哉!”(读杜心解卷一之三)很有见地。杜甫对丁香花的关心爱惜之情于此可见。惜花、爱花乃人之常情,然而杜甫对丁香的“若护之,若诫之”的一片深情,还有另一层更深的意蕴。诗的后四句即是这意蕴的表露。
顾宸说:“此虽咏物,实自咏耳。”(引自杜诗详注卷之十)浦起龙说:“江头之五物(丁香、丽春、栀子、、花鸭),即是草堂之一老。”(读杜心解卷三之三)原来杜甫是借丁香以自喻。杜甫流落到四川,在成都西郊营造草堂,生活环境很安静,然而心境一时都不能平静。虽然远离朝廷,还心怀社稷,忧国忧民之情思丝毫也没减弱。这种忧愁更集中地表现在同时稍晚一点儿写的野望中:“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遗憾又无可奈何,只有写诗聊以排遣了。幽人恰是杜甫自己,虽然他一生都不能忘怀国家百姓,“萧洒送日月”。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
-
【名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释与译文]这是诗人被贬到边远的海南岛时写下的自我安慰的诗句,大意是:不要产生身在天涯、离家万里的痛苦心情,这里山间溪边倒也有舞雩台上那样的和畅春风。舞雩(y
-
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 李清照 残 梅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① 。篆香烧尽 ② ,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 ③ ,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 ④ 。 从来知韵胜 ⑤ ,
-
《诗经》之中有很多民歌,这些民歌无不流淌着活泼泼、火辣辣、浓烈烈的情感和情愫,终于流淌出那些优美动人的句子。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生生死死离
-
作者: 王幅明
-
宋·刘过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数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渚。雁信
-
【4379】领导力要素(〔美〕约翰·P·科特著,袁品涵译,中信出版社,14 4万字,2019年6月第1版,68元)三部分(9章):一、当今的商业领导
-
【原题】: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其一皇帝举寿酒宫悬奏和安之曲
-
【生卒】:1894—1978【介绍】: 法国诗人、小说家。早期的作品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德尔泰伊被称为近似超现实主义的作家。这一时期发
-
苏辙《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绝(选一)》 荷叶初乾稻穗香,惊雷急雨送微凉。 晚晴稍放秋山色,洗却浓妆作淡妆。 【注释】 ①望海楼:在今杭州凤凰山。 【译文】 荷叶上已不见闪亮的露水,空气中弥漫着稻米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