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昆明劫灰”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初学记卷七引晋· 曹毗 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人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晋·干宝搜神记亦载,文同。三辅黄图 · 池沼:“ 关辅古语曰: 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卷一:“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释义用法传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挖到池底尽是黑灰,问东方朔,说不知,要问西域胡人,至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 (一说名法兰) 来,问他,他说是世界毁灭时大火焚烧,这些黑土就是劫火烧后的灰烬。后以此典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也借指灾祸等; 又用以形容天地、世界的变化。
用典形式
【灰劫】 唐 ·杜甫:“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池灰】 唐·任希古:“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劫灰】 唐 ·郑愔:“旧苑经寒 露,残池问劫灰。”宋·张元干:“万事付杯酒,百年俱劫 灰。”宋 ·范成大:“兹岩何时凿,阅世几劫灰?”清 ·刘献廷:“乾坤不肯留残照,海岳无以问劫灰。”清·秋瑾:“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劫尘】 清·钱谦益:“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劫火烧】 宋·王安石:“遥知宴坐无余念,万事都从劫火烧。”
【劫灰池】 唐·元稹:“僧餐月灯阁,醵宴劫灰池。”
【劫后灰】 清·秋瑾:“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昆池灰】 清·纳兰性德:“世事看弈棋,劫尽昆池灰。”
【昆明灰】 北周 ·庾信:“无劳问待诏,自识昆明灰。”元 ·王恽:“白发归来,昆明灰冷,十年一梦无踪。”
【昆明劫】 清·钱谦益:“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
【辨沉灰】 唐·宋之问:“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灰劫昆明】 宋·范成大:“安流视巫峡,灰劫笑昆明。”
【池辨烧灰】 唐·苏味道:“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劫石成灰】 唐·李白:“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劫未成灰】 宋·陆游:“人皆有舌是非在,劫未成灰时世长。”
【昆池劫灰】 唐·李商隐:“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宋·陆游:“一年光景烦君看,何怪昆池有劫灰。”
【昆池劫墨】 清·王鹏运:“最销凝,昆池劫墨,石鳞泣,秋棱荒水。”
【昆明初劫】 元·王学文:“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
【昆明劫灰】 唐·韩偓:“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宋·陆游:“盛衰自古无穷事,莫向昆明叹劫灰。”
【黑土成灰】 清·顾炎武:“苍松长化石,黑土乍成灰。”
【寒灰劫尽】 唐·李商隐:“寒灰劫尽问方知,石羊不去谁相绊?”
【胡僧话劫灰】 唐·李商隐:“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
藏族男孩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小绵羊。名字温顺,人却干练,语言犀利、经验丰富。七八岁就上山放牛了,早早肩负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他说:“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词作
-
守礼节,尚武勇,崇信义,敦朴素,重廉耻。《清史稿·宣统皇帝纪》|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
《守礼节,尚武勇,崇信义,敦朴素,重廉耻。《清史稿·宣统皇帝纪》》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
-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江岸”类的诗句
-
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匮其生,饥寒切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什么意思|大意|
《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匮其生,饥寒切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出处】唐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 【意思】黄师塔前滔滔江水向东流去,春光融融,微风吹拂,令人陶醉。 一簇盛开的无主
-
梁汉褒斜险,夫君畏远游。家临越山下,帆入海潮头。岸柳行稍尽,江蓴归渐秋。故乡看衣锦,宁羡李膺舟。
-
梁晓声 一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他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也是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
-
杜牧(803-852), 晚唐诗人、文学家, 历任监察御史, 有小杜甫之称。诗文俱佳, 诗歌成就尤高, 七绝名篇甚多, 如《过华清宫》《泊秦淮》《山行》等。 杜牧任池州刺史时, 听说当地一酒家有位聪明